英族的和谈使者一共来了两个,三十几岁的年龄,见到时杰不卑不亢,说的也是一口流利的华语。
两人言明,是代表英族在此战区的总司令克林中将,与护民军和谈的。
时杰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是不是要继续向英族进攻,既然对方先派来了使者,就听听他们的条件吧。
没想到英族的条件提的荒唐至极,首先让时杰释放俘虏,并且将部队回撤到战前的态势。
时杰听了一半,就忍不住气乐了,这哪是来和谈的,纯粹是来“逗气”的。
“好了,你们的条件我们接受不了,你们回去告诉你们的司令,不日,我们将发动新一轮的攻势,叫他做好准备吧!”
来使语气依旧傲慢:“攻打我们?我没有听错吧,现在我们英族的百万大军正向这里来,凭你们这点兵力也敢妄想?”
“既然双方都是要打,你还来空谈什么?原来你是顶着和谈的名目,给我们下最后通牒的,好了,回去告诉你们长官,让他赶紧备战吧!”
时杰说罢,示意带人出去,他还真的被对方气乐了。
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依着眼前的局势,现在摆明了是我强敌弱,况且,那封信若是真的,英军就更没有大打的能力了。
说打就要打,时杰命令八万护民军,大造声势的向英族边境运动,同时再让护民军水师,多到新辉界一代游弋,摆出一副要在敌后登陆的架势。
表面文章做了,实际文章也得做,命令王则承率领所属特兵部队,加全部的火器营,正正规规的又拿下对方两处重兵把守的兵站,不适用任何的计谋。就是明刀明枪的强攻。
护民军攻下,第二处敌兵站,英族再也沉不住气了,再次派来和谈使者。这次来的竟是他们的战区最高指挥,克林中将。
时杰这回可没给对方那么大的面子,只让王则承出面,宗旨只有一个:我们的条件必须答应,一点达不到,护民军就不会休战。
时杰为什么这么硬气,原因是又收到第二封神秘来信,信中说,英族的大本营知道自己的先遣兵团全军覆没后,十分震惊。又得知护民军再继续南进,他们根本没有多少兵力过来支援,故此才派出克林,目的是与护民军达成和议。
时杰距此推断,对方是存了这样的心思。先解决国内,再对付外敌,既然这样,主动权就在自己手中了,还不硬气等待何时。
克林的态度明显的软化不少,首先向护民军致敬,完后商谈两方的条件。王则承干脆的转达了时杰的意思,一:英族无条件退出占领的华族领地;二:释放所有被掠走的华族人员,并且给予赔偿;三:做出书面保证,从此不再像华族派出一兵一卒。
时杰的这些条款,看着英族似乎很吃苦,但实则对英族来说。几乎没受什么损失,本来,领土是人家的,人员财产也是人家的,损失的部队是侵到人家去的。死多少人也怪不到人家。
克林没有当即表态,只说回去商议一下,王则承提出给他们两天时间,两天后必须答复。
克林走后,时杰召集几个师长,商量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不过,内容不是再针对英族了,而是如何对付陈国。
他知道,护民军提的条件够优厚了,英族不难接受,他们要忙于内战,护民军何尝不是如此呢,对方可能只是对付一个势力,而护民军确实要对付华族的所有势力,多线作战,哪那么容易啊,这要拖得久了,陈济民不是寻常人,一旦被他抓住机会,护民军打大好局面就有可能丧失,能结束一边是一边,你使缓兵计我也要用。
等了一天,克林复又来到护民军驻地,表示接受护民军的条件,不过加了一条,希望护民军释放被扣押的战俘。
时杰知道对方是在找面子,况且他也没想在这些战俘身上做什么文章,当即同意。
双方的谈判很顺利,一天内就签订了和平条约,不过双方都是心知肚明,这种纸样的条约只是张纸,真的要打,什么条约都是空文,只有实力才是和平的保证。
时杰没心思在这上面扯皮,将一切事宜交给王则承代理。
接下里双方开始履行约定,护民军释放战俘的同时,英族也开始释放被掠的边民,并且向英族回撤。
时杰特意命人找了几个常驻于此的居民,让他们带头指认当初的边界线,我不要英族的土地,但是属于华族的领土一分一毫也别想占去。
英族在边境上修建的几个兵站,也顺理成章的返还给护民军,同时释放的还有数千的劳工、妇女,至于补偿的钱物,没个准数,给多少算多少,时杰也不争这个,就算对方一分不给,我护民军也养活的起治下的人民。
事情说起来简单,真正操作起来可不是一天半日就能完成的,好在英军已无战之力,返还的又是占到的便宜,真正自身的损失只是派过去的人马,又加上真的被护民军的大炮打怕了,事事知道配合。
时杰将这些事情交给了专人负责,自己则专心思考起对陈国接下来的战斗了。
此次击退英军,不但在地域上占据了有利地势,更重要的是初得民心,这才是时杰希望看到的。
护民军在这里搞的风生水起,陈国却依然没什么动静,弄的时杰很是奇怪,思考再三,对方之所以这样,也在情理之中。
陈国现在处于护民军的三面夹击之中,虽说都没有明确的进攻迹象,但如果他们全力攻打一处,保不准另两边会乘虚而入,未伤敌己先亡。
更重要的是护民军与各国正开战,就算护民军都获胜,实力也必定受损,到时候再择机攻打,势必事半功倍。
他们哪想的到,一条战争法则,就是,真正会打仗的军队都是越打越强,而不是越打越弱。
当时陈国押宝似的判断英军在护民军面前吃了大亏,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狠狠的报复,谁知道,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被护民军“打服”了,情报的闭塞,他们哪里能想得到对面的英族目前面临的情况啊。
等到英族退走,陈国再想攻打护民军,时杰已在南边牢牢的站稳了脚跟,再想打也没机会了,失去机会等同于灭亡。
两人言明,是代表英族在此战区的总司令克林中将,与护民军和谈的。
时杰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是不是要继续向英族进攻,既然对方先派来了使者,就听听他们的条件吧。
没想到英族的条件提的荒唐至极,首先让时杰释放俘虏,并且将部队回撤到战前的态势。
时杰听了一半,就忍不住气乐了,这哪是来和谈的,纯粹是来“逗气”的。
“好了,你们的条件我们接受不了,你们回去告诉你们的司令,不日,我们将发动新一轮的攻势,叫他做好准备吧!”
来使语气依旧傲慢:“攻打我们?我没有听错吧,现在我们英族的百万大军正向这里来,凭你们这点兵力也敢妄想?”
“既然双方都是要打,你还来空谈什么?原来你是顶着和谈的名目,给我们下最后通牒的,好了,回去告诉你们长官,让他赶紧备战吧!”
时杰说罢,示意带人出去,他还真的被对方气乐了。
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依着眼前的局势,现在摆明了是我强敌弱,况且,那封信若是真的,英军就更没有大打的能力了。
说打就要打,时杰命令八万护民军,大造声势的向英族边境运动,同时再让护民军水师,多到新辉界一代游弋,摆出一副要在敌后登陆的架势。
表面文章做了,实际文章也得做,命令王则承率领所属特兵部队,加全部的火器营,正正规规的又拿下对方两处重兵把守的兵站,不适用任何的计谋。就是明刀明枪的强攻。
护民军攻下,第二处敌兵站,英族再也沉不住气了,再次派来和谈使者。这次来的竟是他们的战区最高指挥,克林中将。
时杰这回可没给对方那么大的面子,只让王则承出面,宗旨只有一个:我们的条件必须答应,一点达不到,护民军就不会休战。
时杰为什么这么硬气,原因是又收到第二封神秘来信,信中说,英族的大本营知道自己的先遣兵团全军覆没后,十分震惊。又得知护民军再继续南进,他们根本没有多少兵力过来支援,故此才派出克林,目的是与护民军达成和议。
时杰距此推断,对方是存了这样的心思。先解决国内,再对付外敌,既然这样,主动权就在自己手中了,还不硬气等待何时。
克林的态度明显的软化不少,首先向护民军致敬,完后商谈两方的条件。王则承干脆的转达了时杰的意思,一:英族无条件退出占领的华族领地;二:释放所有被掠走的华族人员,并且给予赔偿;三:做出书面保证,从此不再像华族派出一兵一卒。
时杰的这些条款,看着英族似乎很吃苦,但实则对英族来说。几乎没受什么损失,本来,领土是人家的,人员财产也是人家的,损失的部队是侵到人家去的。死多少人也怪不到人家。
克林没有当即表态,只说回去商议一下,王则承提出给他们两天时间,两天后必须答复。
克林走后,时杰召集几个师长,商量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不过,内容不是再针对英族了,而是如何对付陈国。
他知道,护民军提的条件够优厚了,英族不难接受,他们要忙于内战,护民军何尝不是如此呢,对方可能只是对付一个势力,而护民军确实要对付华族的所有势力,多线作战,哪那么容易啊,这要拖得久了,陈济民不是寻常人,一旦被他抓住机会,护民军打大好局面就有可能丧失,能结束一边是一边,你使缓兵计我也要用。
等了一天,克林复又来到护民军驻地,表示接受护民军的条件,不过加了一条,希望护民军释放被扣押的战俘。
时杰知道对方是在找面子,况且他也没想在这些战俘身上做什么文章,当即同意。
双方的谈判很顺利,一天内就签订了和平条约,不过双方都是心知肚明,这种纸样的条约只是张纸,真的要打,什么条约都是空文,只有实力才是和平的保证。
时杰没心思在这上面扯皮,将一切事宜交给王则承代理。
接下里双方开始履行约定,护民军释放战俘的同时,英族也开始释放被掠的边民,并且向英族回撤。
时杰特意命人找了几个常驻于此的居民,让他们带头指认当初的边界线,我不要英族的土地,但是属于华族的领土一分一毫也别想占去。
英族在边境上修建的几个兵站,也顺理成章的返还给护民军,同时释放的还有数千的劳工、妇女,至于补偿的钱物,没个准数,给多少算多少,时杰也不争这个,就算对方一分不给,我护民军也养活的起治下的人民。
事情说起来简单,真正操作起来可不是一天半日就能完成的,好在英军已无战之力,返还的又是占到的便宜,真正自身的损失只是派过去的人马,又加上真的被护民军的大炮打怕了,事事知道配合。
时杰将这些事情交给了专人负责,自己则专心思考起对陈国接下来的战斗了。
此次击退英军,不但在地域上占据了有利地势,更重要的是初得民心,这才是时杰希望看到的。
护民军在这里搞的风生水起,陈国却依然没什么动静,弄的时杰很是奇怪,思考再三,对方之所以这样,也在情理之中。
陈国现在处于护民军的三面夹击之中,虽说都没有明确的进攻迹象,但如果他们全力攻打一处,保不准另两边会乘虚而入,未伤敌己先亡。
更重要的是护民军与各国正开战,就算护民军都获胜,实力也必定受损,到时候再择机攻打,势必事半功倍。
他们哪想的到,一条战争法则,就是,真正会打仗的军队都是越打越强,而不是越打越弱。
当时陈国押宝似的判断英军在护民军面前吃了大亏,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狠狠的报复,谁知道,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被护民军“打服”了,情报的闭塞,他们哪里能想得到对面的英族目前面临的情况啊。
等到英族退走,陈国再想攻打护民军,时杰已在南边牢牢的站稳了脚跟,再想打也没机会了,失去机会等同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