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加印数量决定后的两天,市场发行部的负责人胡一标便找上了孙严。
“老孙,你怎么这么保守!”他是个大嗓门,一说话半个办公室都在震动,“八千本够塞牙缝吗?随便三四个城市就瓜分完了。还有大批的电话天天催债一般打给我!”
孙严苦笑地承诺会解决此事,他立刻电话给印刷厂,讲定在加印五万本后,胡一标才满意地离开。
新刊改版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孙严没有估计到,也让孙严负责的小组陷入集体亢奋之中。
绿芽杂志社的彭主编满面春风地从办公室溜出来,找孙严谈话:“老孙,真有你的!干得不错!看来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是正确的决定。不过要记得总结这次改版成功的经验。到时可以向其他未改版的杂志推广。”
“都是整个编辑小组的功劳,大家的功劳。”孙严也大笑起来,“当然也离不开老彭你的支持,还有整个杂志社的支持。”
“你啊,你啊!”彭主编点了点他,“你这是夸我还是夸你自己,我最大的功劳就是让你来负责这个杂志改版。不过以你作为总负责人来说,心里应该是有点底,到底是什么原因大卖?”
孙严心里也有了自己的猜想,能过推动改版大卖的也许就是特刊的新小说。不过最终的结果还得看读者反馈的数据。为了能得到更多读者的喜好采样。孙严对读者调查表也做了详尽的设计和丰厚的礼品。另外电子问卷调查也在绿芽网站上上线,方便不愿邮寄的读者采用上网方式来参与调查。
这时,他组里的小许过来汇报:“孙编,这两天的电子问卷已经做了初步统计。”
彭主编和孙严心有灵犀般,相视而笑:“走,去看看到底是谁创造了奇迹,”
虽然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是收到的电子调查问卷已达到两万多份,足见读者的热情。两人让小许调出统计文件,将最受欢迎的栏目和作品列出来。
浮在最上面的是小说志,《青云学园》。
孙严翘起嘴角,暗道果然如此,他看好的作品,看好的人!能获得最受欢迎也是理所应当!
彭主编好奇的问道:“《青云学园》?这谁的作品,之前没听说那个相熟的作者被邀稿。老赵那篇不是这个名字吧!他一贯爱写乡村生活。”
“是我偶然发现的新人,然后登门拜访抢回来的。”孙严一脸得意。
彭主编也来了兴趣:“老孙,居然让你挖出一匹黑马出来。让我看看,是怎样的黑马!”
孙严将特刊递给他。不长的两篇开头,彭主编很快看完了。
他边看边点头:“文字间有灵气,也抓住了这个年龄段最想要和最想看的东西。理该如此。只要有它在,质量稳定,那么新刊的前景暂时不用担心了。”
接下了一周的时间里,要求补货和加印的声音络绎不绝。两周后,市场部做了初步统计:新版绿芽一共销售了三十万册,这还只是两周的时间。按原来改版前那几个月的销量,一个月勉强售完十五万。
由此可以得出,绿芽改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而根据后续纸制调查和电子问卷调查结果,与之前的抽样没变,仍是《青云学园》的好评最高。
巨大的销量在杂志社也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不时有人见到孙严就向他恭喜。同时负责收取读者来信的编辑也抱着一个大纸箱,里面一大堆询问《青云学园》作者的读者来信找孙严。
“孙编,这些全是请求转交给紫郢和青索两位作者。占了全部读者来信的80%。”他擦了擦汗,满脸红光,“这两位作者真是太受欢迎了!”
到了月底,杂志社开了一个表彰和庆功大会,孙严为首的小组大大的露脸。而上边的领导在鼓励和表扬的他的同时,话里也提醒要提高新近受欢迎作家的待遇,不要被竞争的杂志社给抢走了。绿芽改版前,连续几个月销量下滑,就是因为几个顶梁柱作者的稿件被其他杂志社挖走了。孙严对此深有体会,市场经济下,不得不拼啊!
会后,他立刻联系杨小曼。
“小杨。恭喜你啊!”
“孙老师,如果要跟我拜年有点早哦。大年初一还得一星期后。”杨小曼此时已经放寒假回到家中。
孙严一愣,一月底将近过年,确实是放寒假的日子。
这时,身边开完会的编辑陆陆续续离开杂志社。他们还跟他打着招呼:“老孙,不赶着过小年,还不回去?”
原来已经腊月二十三了,他这段时间都忙昏头了。
他对着电话继续说道:“拜年正好赶上时候,今天是小年。不过对于你来说可是双喜临门。”
杨小曼狐疑地瞅了眼墙上的挂历,小年不是正月二十四吗?今天可是正月二十三。不过她没有反驳:“那么也先给你拜个早年。不过孙老师,还有一喜呢?”
“这次的新刊的销售量从十五万涨到了四十万。”孙严脸部表情舒展着,从内心深处涌现出甜蜜的喜悦,“你们的《青云学园》也深受读者的好评。从读者调查里进行抽样统计,你们的好评率占了80%以上。可以说你们为新刊的热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小曼在构思和写作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状态不错。不过她没有想到会这么受到读者的欢迎。看来她的对市场的分析是没错的!
“太好了!新刊大卖啊!同喜,孙老师。不过你过奖了,新刊能取得成功是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杨小曼琢磨着,光精神表扬不够啊,还得物资奖励才算双喜嘛。
像是应和了她的想法,孙严在电话里补充道:“社里的领导已经拍板了,说要提高你们的稿费,从千字五十涨到千字八十。方圆,我没有她的电话,麻烦你通知她。”
涨稿费了!杨小曼知道华夏的稿费制度很奇葩,曾经试过几十年不变。所以千字八十放在投稿作者里,也算成熟作者那个档次。像她们作为新手,能这么快得到涨价,说明了绿芽杂志社的诚意。
她笑道:“谢谢孙老师,能选择绿芽发表小说,也是我最好的选择。现在实现双赢,值得庆贺。”
这时,杨母在厨房里喊道:“小曼,过来帮忙。”她赶紧和孙严寒暄几句便挂了电话。
“妈妈,什么事?”她站在厨房门口。
厨房里杨父正在将两个肘子肉过油锅为明天的小年做准备。杨母清洗着一只刚宰杀的小母鸡。见杨小曼走过来,便指着桶里的葱蒜和红菜苔让她洗菜择菜。
“刚才的谁的电话呀?”杨母挂着老花镜,拿着镊子,细细地钳着小母鸡上的细绒毛,“我发现你最近越来越忙,电话不断。”
杨小曼摸摸鼻子,她最近好像就和文心通电话多点;唐瑾打了一通电话,简单地问了问她的近况。他好像很忙,大概到了出国的最后阶段。
“刚才编辑跟我打电话,不是跟你说投了稿。”
“编辑退你的稿子了?”杨母就是觉得奇怪,自己女儿应该是学计算机的,怎么不务正业跑去写文章了。被退稿也正常。
“没呀,稿费涨了,从千字五十涨到了千字八十。”杨小曼将青菜压进水里,“所以编辑来跟我道喜。”
杨母一听有些高兴,毕竟自己女儿做出了成绩,但是嘴里还是说:“拿到八十块,给家里加加菜也好。不过你要记住,学习是正途,成绩最重要,不能耽误正常的学习。写作作为爱好就好了。”
杨父在一旁听着,插嘴道:“小曼的成绩单不是寄回来了吗,科科都是a,我们家女儿成绩很优秀了。小曼啊,投稿投了几千字?一共多少稿费?”
“投的是三十万的小说,不过因为是连载,所以稿费是分段结账。”
“三十万!”杨母大吃一惊,“这得写多久,稿费多少钱来着,老杨,你算算。”
杨父乐了:“好孩子,要写就写好。三十万字,稿费两万四。菜洗完了?去歇着吧,有灵感就去写作。”
杨小曼擦了擦手,离开厨房,站在了通往客厅的过道上。
这里还能听见杨母跟杨父说:“小曼也是作家了。哈哈,我要跟我的朋友说去。她们谁家也没出个作家。”
杨父劝阻道:“你别瞎嚷嚷,到时各个跑来问,小曼受到影响怎么办?作家写东西就是要安静,不受干扰,你懂不懂!”
杨母讪讪道:“我就是顺口一说。不过,你有没有发现,小曼一下子就长大了,很多事都是自己做主。这冷不伶仃冒出一茬,我一点也不习惯。”
“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总要出去闯闯,这是好事。你可别拖后腿啊。”
“我就那么一说嘛,我心里舍不得。哎哟,我这心里酸。”
“刚还和你说别拖后腿,这么大年纪,真是……”
慢慢传来细碎的安慰声,让杨晓曼迈不动腿,只能贴着墙壁回味着爸妈的交谈。她感觉自己的身上仿佛被套上了一个软和的,暖暖的绳索。以后无论走到哪,她都会因此想到家。
作者有话要说:改个错,上个章节的笔名调整为紫郢和青索。
“老孙,你怎么这么保守!”他是个大嗓门,一说话半个办公室都在震动,“八千本够塞牙缝吗?随便三四个城市就瓜分完了。还有大批的电话天天催债一般打给我!”
孙严苦笑地承诺会解决此事,他立刻电话给印刷厂,讲定在加印五万本后,胡一标才满意地离开。
新刊改版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孙严没有估计到,也让孙严负责的小组陷入集体亢奋之中。
绿芽杂志社的彭主编满面春风地从办公室溜出来,找孙严谈话:“老孙,真有你的!干得不错!看来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是正确的决定。不过要记得总结这次改版成功的经验。到时可以向其他未改版的杂志推广。”
“都是整个编辑小组的功劳,大家的功劳。”孙严也大笑起来,“当然也离不开老彭你的支持,还有整个杂志社的支持。”
“你啊,你啊!”彭主编点了点他,“你这是夸我还是夸你自己,我最大的功劳就是让你来负责这个杂志改版。不过以你作为总负责人来说,心里应该是有点底,到底是什么原因大卖?”
孙严心里也有了自己的猜想,能过推动改版大卖的也许就是特刊的新小说。不过最终的结果还得看读者反馈的数据。为了能得到更多读者的喜好采样。孙严对读者调查表也做了详尽的设计和丰厚的礼品。另外电子问卷调查也在绿芽网站上上线,方便不愿邮寄的读者采用上网方式来参与调查。
这时,他组里的小许过来汇报:“孙编,这两天的电子问卷已经做了初步统计。”
彭主编和孙严心有灵犀般,相视而笑:“走,去看看到底是谁创造了奇迹,”
虽然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是收到的电子调查问卷已达到两万多份,足见读者的热情。两人让小许调出统计文件,将最受欢迎的栏目和作品列出来。
浮在最上面的是小说志,《青云学园》。
孙严翘起嘴角,暗道果然如此,他看好的作品,看好的人!能获得最受欢迎也是理所应当!
彭主编好奇的问道:“《青云学园》?这谁的作品,之前没听说那个相熟的作者被邀稿。老赵那篇不是这个名字吧!他一贯爱写乡村生活。”
“是我偶然发现的新人,然后登门拜访抢回来的。”孙严一脸得意。
彭主编也来了兴趣:“老孙,居然让你挖出一匹黑马出来。让我看看,是怎样的黑马!”
孙严将特刊递给他。不长的两篇开头,彭主编很快看完了。
他边看边点头:“文字间有灵气,也抓住了这个年龄段最想要和最想看的东西。理该如此。只要有它在,质量稳定,那么新刊的前景暂时不用担心了。”
接下了一周的时间里,要求补货和加印的声音络绎不绝。两周后,市场部做了初步统计:新版绿芽一共销售了三十万册,这还只是两周的时间。按原来改版前那几个月的销量,一个月勉强售完十五万。
由此可以得出,绿芽改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而根据后续纸制调查和电子问卷调查结果,与之前的抽样没变,仍是《青云学园》的好评最高。
巨大的销量在杂志社也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不时有人见到孙严就向他恭喜。同时负责收取读者来信的编辑也抱着一个大纸箱,里面一大堆询问《青云学园》作者的读者来信找孙严。
“孙编,这些全是请求转交给紫郢和青索两位作者。占了全部读者来信的80%。”他擦了擦汗,满脸红光,“这两位作者真是太受欢迎了!”
到了月底,杂志社开了一个表彰和庆功大会,孙严为首的小组大大的露脸。而上边的领导在鼓励和表扬的他的同时,话里也提醒要提高新近受欢迎作家的待遇,不要被竞争的杂志社给抢走了。绿芽改版前,连续几个月销量下滑,就是因为几个顶梁柱作者的稿件被其他杂志社挖走了。孙严对此深有体会,市场经济下,不得不拼啊!
会后,他立刻联系杨小曼。
“小杨。恭喜你啊!”
“孙老师,如果要跟我拜年有点早哦。大年初一还得一星期后。”杨小曼此时已经放寒假回到家中。
孙严一愣,一月底将近过年,确实是放寒假的日子。
这时,身边开完会的编辑陆陆续续离开杂志社。他们还跟他打着招呼:“老孙,不赶着过小年,还不回去?”
原来已经腊月二十三了,他这段时间都忙昏头了。
他对着电话继续说道:“拜年正好赶上时候,今天是小年。不过对于你来说可是双喜临门。”
杨小曼狐疑地瞅了眼墙上的挂历,小年不是正月二十四吗?今天可是正月二十三。不过她没有反驳:“那么也先给你拜个早年。不过孙老师,还有一喜呢?”
“这次的新刊的销售量从十五万涨到了四十万。”孙严脸部表情舒展着,从内心深处涌现出甜蜜的喜悦,“你们的《青云学园》也深受读者的好评。从读者调查里进行抽样统计,你们的好评率占了80%以上。可以说你们为新刊的热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小曼在构思和写作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状态不错。不过她没有想到会这么受到读者的欢迎。看来她的对市场的分析是没错的!
“太好了!新刊大卖啊!同喜,孙老师。不过你过奖了,新刊能取得成功是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杨小曼琢磨着,光精神表扬不够啊,还得物资奖励才算双喜嘛。
像是应和了她的想法,孙严在电话里补充道:“社里的领导已经拍板了,说要提高你们的稿费,从千字五十涨到千字八十。方圆,我没有她的电话,麻烦你通知她。”
涨稿费了!杨小曼知道华夏的稿费制度很奇葩,曾经试过几十年不变。所以千字八十放在投稿作者里,也算成熟作者那个档次。像她们作为新手,能这么快得到涨价,说明了绿芽杂志社的诚意。
她笑道:“谢谢孙老师,能选择绿芽发表小说,也是我最好的选择。现在实现双赢,值得庆贺。”
这时,杨母在厨房里喊道:“小曼,过来帮忙。”她赶紧和孙严寒暄几句便挂了电话。
“妈妈,什么事?”她站在厨房门口。
厨房里杨父正在将两个肘子肉过油锅为明天的小年做准备。杨母清洗着一只刚宰杀的小母鸡。见杨小曼走过来,便指着桶里的葱蒜和红菜苔让她洗菜择菜。
“刚才的谁的电话呀?”杨母挂着老花镜,拿着镊子,细细地钳着小母鸡上的细绒毛,“我发现你最近越来越忙,电话不断。”
杨小曼摸摸鼻子,她最近好像就和文心通电话多点;唐瑾打了一通电话,简单地问了问她的近况。他好像很忙,大概到了出国的最后阶段。
“刚才编辑跟我打电话,不是跟你说投了稿。”
“编辑退你的稿子了?”杨母就是觉得奇怪,自己女儿应该是学计算机的,怎么不务正业跑去写文章了。被退稿也正常。
“没呀,稿费涨了,从千字五十涨到了千字八十。”杨小曼将青菜压进水里,“所以编辑来跟我道喜。”
杨母一听有些高兴,毕竟自己女儿做出了成绩,但是嘴里还是说:“拿到八十块,给家里加加菜也好。不过你要记住,学习是正途,成绩最重要,不能耽误正常的学习。写作作为爱好就好了。”
杨父在一旁听着,插嘴道:“小曼的成绩单不是寄回来了吗,科科都是a,我们家女儿成绩很优秀了。小曼啊,投稿投了几千字?一共多少稿费?”
“投的是三十万的小说,不过因为是连载,所以稿费是分段结账。”
“三十万!”杨母大吃一惊,“这得写多久,稿费多少钱来着,老杨,你算算。”
杨父乐了:“好孩子,要写就写好。三十万字,稿费两万四。菜洗完了?去歇着吧,有灵感就去写作。”
杨小曼擦了擦手,离开厨房,站在了通往客厅的过道上。
这里还能听见杨母跟杨父说:“小曼也是作家了。哈哈,我要跟我的朋友说去。她们谁家也没出个作家。”
杨父劝阻道:“你别瞎嚷嚷,到时各个跑来问,小曼受到影响怎么办?作家写东西就是要安静,不受干扰,你懂不懂!”
杨母讪讪道:“我就是顺口一说。不过,你有没有发现,小曼一下子就长大了,很多事都是自己做主。这冷不伶仃冒出一茬,我一点也不习惯。”
“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总要出去闯闯,这是好事。你可别拖后腿啊。”
“我就那么一说嘛,我心里舍不得。哎哟,我这心里酸。”
“刚还和你说别拖后腿,这么大年纪,真是……”
慢慢传来细碎的安慰声,让杨晓曼迈不动腿,只能贴着墙壁回味着爸妈的交谈。她感觉自己的身上仿佛被套上了一个软和的,暖暖的绳索。以后无论走到哪,她都会因此想到家。
作者有话要说:改个错,上个章节的笔名调整为紫郢和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