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区划

    隋文帝杨坚将历朝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改为州、县二级;他儿子隋明帝杨广改为郡、县二级,其实质一样,只是将“州”改为“郡”而已。唐沿袭隋朝二级行政区划机制,初期设州、县二级;到唐玄宗时,将“州”改为“郡”,为郡、县二级,并在认为重要之地设“

    府”。

    唐朝还在州上,设“道”,但不置固定长官,只是因需要由中央临时任命道上负责人,到所辖州、县去巡视检查,仅起监督检察作用。

    640年(贞观十四年),据统计,唐朝全国共有360个州(府),下辖1557个县。

    而早在627年(贞观元年),朝廷根据山川走向,地貌特点,将全国划为十个“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江南道、淮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各道管辖范围大致如下——

    关内道:相当于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以及内蒙古河套等地。

    河南道:相当于今河南、山东二省黄河以南、江苏、安徽二省以北地区。

    河东道:相当于今山西省及河北西北部地区。

    河北道:相当于今河南及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和河北长城以南地区。

    陇右道:相当于今甘肃陇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地区。

    山南道:相当于今四川东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陕西和甘肃南部地区。

    江南道:相当于今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四省,江苏和安徽长江以南、湖北和四川江南及贵州东北部地区。

    淮南道: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二省淮河以南、以及湖北东部长江以北地区。

    剑南道:相当于今四川中部和云南北部地区。

    岭南道:相当于今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北部地区。

    除国内这些州、道外,唐朝及武周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后期又称大都护府)。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在武则天和高宗共政及武则天单独执政时期,又逐渐增置,至武则天的武周王朝时,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共有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个都护府,并将唐太宗的安西都护府管辖地成几何级数的扩展;但到败家子唐玄宗开元天宝时,只剩下6个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唐朝的都护府分为大都护府、上都护府、下都护府三种。

    安西都护府: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囊括天山南北,西达波斯(今伊)!即今新疆和吉尔吉斯斯坦全部、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大部、塔吉克斯坦东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半部、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成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涵盖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统辖着十六都督州府、八十个羁縻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

    府治先后设置于西州(今新疆境内)和龟兹(今新疆库车)。

    单于都护府:主要是管理北方边疆**故地,大致今内蒙古自治区全境,下辖三个都督府、二十四个羁縻州。属关内道。

    府治先后设置于云中(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古城乡)和中受降城(今包头市敖陶窑子)。

    安北都护府(又曾名瀚海都护府、镇北都护府):其辖境相当于今内蒙乌加河以北、蒙古国全部、俄罗斯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贝加尔湖周边地区。属关内道。管辖着浚稽州(薛延陀)、榆溪州(契?)、鸡鹿州(奚结)、?林州(思结别部)、皋兰州(浑)、高阙州(斛薛)、鸡田州(阿跌)、?颜州(白?)、仙萼州、稽落州(阿特)、居延州、浑河州(葛逻禄)、烛龙州(俱罗勃)、余吾州(骨利干)、玄阙州(骨利干)等羁縻州(括号内为少数民族名)。

    府治先后设置于故单于台(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乌加河北)、同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西安城(今甘肃民乐西北)、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乌加河北)、大安军(乾元后改名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乌加河东)等。

    安东都护府: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李治天皇和武则天天后“二圣”共同执政时期,因消灭高句丽和百济之后的需要建立的。其管辖区域包括今朝鲜半岛北部及西南部、辽东半岛全部、吉林西北、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辖有9个都督府、42个羁縻州、100个县。

    府治先后设置于平壤、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新城(今抚顺高尔山)、营州(今辽宁朝阳)、故郡城(今辽宁义县)。

    安南都护府(前身为交州大总管府,曾名镇南都护府):其辖境北抵今云南南盘江、南达越南广平省界、东含今广西南部、西至越南红河黑水之间。属岭南道。管辖13个州(内地州)、39个县、32个羁縻州。

    府治设置在宋平(今越南河内)。

    北庭都护府:是武周女皇武则天于702年(长安二年)增设的大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即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归。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是唐朝和武周王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并实行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历史表明,这两大都护府所管理的区域,都是中国的领土!这要比如今争论的琉球、钓鱼岛、南海等大得多!

    府治设置在庭州(今中国新疆吉木萨尔北庭乡)。

    都护府(大都护府)是唐朝和武周王朝派驻当地的最高领导机构(其次为都督府),代表中央执行二元化政策:在汉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推行和内地一样的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调制和行政区划;而对于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中央不委任外地官员,让当地酋长或首领担任“都督”、“刺史”等最高职务,并且可以世袭!实行高度的自治!故这样的州有别于内地的州,称之为羁縻州。“羁縻”,《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如是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引申为既笼络又控制。

    都护府(大都护府)不直接管理羁縻州的内部政务,重在强化军事功能,固本安邦,令少数民族“畏威怀惠”,“翕然向化”!

    到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又分天下为15道(唐朝灭亡前夕,共有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以京都地区为中心的京畿道、以陪都地区为中心的都畿道和黔中道。

    现以这十五道行政区划为例——

    一、京畿道

    治所:京城

    所辖州府:京城雍州华州同州商州岐州?州

    二、都畿道

    治所:东都洛阳

    所辖州府:洛阳(河南府)汝州陕州怀州郑州

    三、关内道

    治所:京城

    所辖州府:陇州泾州原州渭州武州甯州庆州?州坊州丹州延州灵州威州会州盐州夏州绥州银州宥州麟州胜州丰州单于大都护府(又称:云中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又称:瀚海都护府、镇北都护府)

    四、河南道

    治所:汴州

    所辖州府:陕州虢州滑州郑州颍州许州陈州蔡州汴州宋州亳州徐州泗州濠州宿州郓州齐州曹州濮州青州淄州登州莱州棣州兖州海州沂州滑州密州

    五、河东道

    治所:蒲州

    所辖州府:蒲州(河中府)晋州绛州慈州隰州并州(太原府)汾州沁州辽州岚州宪州石州忻州代州云州朔州蔚州武州新州潞州泽州

    六、河北道

    治所:魏州

    所辖州府:魏州孟州怀州博州相州卫州贝州澶州邢州?持莼葜菡蛑菁街萆钪菡灾莶字菥爸莸轮荻ㄖ菀字萦闹蒌弥蒎?弈?萜街萱v萏粗菁恢萦??p&  安东大都护府

    七、山南东道

    治所:襄州

    所辖州府:荆州峡州归州夔州澧州朗州忠州涪州万州襄州泌州隋州邓州均州房州复州郢州金州

    八、山南西道

    治所:梁州

    所辖州府:梁州(兴元府)洋州利州凤州兴州成州文州扶州集州壁州巴州蓬州通州开州阆州果州渠州

    九、陇右道

    治所:鄯州

    所辖州府:秦州河州渭州鄯州兰州临州阶州洮州岷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沙州瓜州甘州肃州伊州西州庭州

    北庭大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

    十、淮南道

    治所:扬州

    所辖州府:扬州楚州滁州和州寿州庐州舒州光州蕲州安州黄州申州

    十一、江南东道

    治所:越州

    所辖州府:润州升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睦州越州明州衢州处州婺州温州台州福州建州泉州汀州漳州

    十二、江南西道

    治所:洪州

    所辖州府:宣州歙州池州洪州江州鄂州岳州饶州虔州吉州袁州信州抚州潭州衡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

    十三、黔中道

    治所:黔州

    所辖州府: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叙州奖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

    十四、剑南道

    治所:益州

    所辖州府:益州(成都府)彭州蜀州汉州嘉州眉州邛州简州资州?`州雅州黎州茂州翼州维州戎州姚州松州当州悉州静州柘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干州梓州遂州绵州剑州合州龙州普州渝州陵州荣州昌州泸州

    保宁都护府

    十五、岭南道

    治所:广州

    所辖州府:广州冈州韶州循州潮州康州泷州端州新州封州潘州春州勤州罗州辩州高州恩州雷州崖州琼州振州儋州万安州邕州澄州宾州横州浔州峦州钦州贵州龚州象州藤州岩州宜州??州笼州田州环州桂州梧州贺州连州柳州富州昭州蒙州严州融州思唐州古州容州牢州白州顺州绣州郁林州党州窦州禺州廉州义州陆州峰州爱州?州长州福禄州汤州芝州武峨州演州武安州

    交州(安南都护府)

    朝廷根据地位的轻重、经济的强弱、人口的多小、辖境的大小等因素综合,将所有的州(府、郡)和县分级。其中州最多时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七等;县则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共六级。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其余为下县。靠近京都之州称辅州,京都所在的县名赤县,京都旁边的县谓畿县;其它等级的州和县一般是按户口多少而定的。

    在县和城市之下,便是乡、里、村、坊:乡、里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坊是城市社区组织。

    在农村:四户为一邻,其头为邻长;五户为一保,其头为保长;一百户为一里,头儿称里正;五百户为一乡头儿称耆老,唐朝一般不置乡的长官。大多数情况下,乡不大起作用,故公务多由里正处理。

    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相同。

    二军队体制编制

    唐朝沿袭隋朝,国家军队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

    即农民农忙时在家务农,到了农“闲”的冬季,就不能像现在闲着的农民那样,去玩牌、赌博、串门、打麻将乃至出外旅游······,而要去练兵。这些农民兵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预备役。

    负责领导、训练他们的是当地的最高军事机构,原称是鹰扬府、骠骑府、车骑府等,后改称折冲府,分别冠以所在地名。

    (“折冲”出自晋·张协《杂诗》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樽俎”是古时盛酒食的器具,“折冲樽俎”意即毋须动武便在酒席谈判中取胜。)

    唐朝最多时共有633(或634)个折冲府。根据现国家前期统计的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和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折冲府比现地区军分区小,但比县人武部大得多。

    唐朝历代军队体制及编制都有差异,现以唐初时为例。

    折冲府的分布采用拱卫京师、守卫边防的“居重驭轻”的布局,“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主要是关内道261个,占全国总兵府数40%以上;其次是河南、河东道,其他各道府数极少。

    由于侧重于拱卫京师、守卫边防,又是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故国家平时“常规军”也就1/4——1/3之间,约二十万左右。

    而且,这个“常规军”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常规军!府兵的主要任务是出征作战、到京师长安和陪都宿卫及戍守边防,除作战外,那些京都卫戍部队和边防军及其他现役兵构成的“常规军”,是轮流“番上”(即轮流上岗)的。

    中央根据该折冲府到上岗地(主要是到京都地区去担任宿卫任务)的远近,来规定“番上”的组次:距长安500里内,五番,即该折冲府兵分为5组,每5个月轮流番上一次;500里——1000里,七番,即该折冲府兵分为7组,每7个月轮流番上一次;1000里——1500里之间,八番,即该折冲府兵分为8组,每8个月轮流番上一次;1500里——2000里的,十番,即该折冲府兵分为10组,每10个月轮流番上一次;二千里外为十二番······每次1个月,期满后返回所在军府;如派往要冲之地戍守,一般为1年一次。如遇临时征发作战,可按作战时间在战后免去等时的番上任务。“番上”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俱免,但加役最多不能超过三十天。

    (隋朝和唐初都很体恤民力,执行的都是轻徭薄赋的政策,农民的主要负担是“租”、“调”。唐初规定21岁至59岁——这也是服役期限——者,要上缴租调,每人每年纳“租”粟二石,上“调”绢(或绫、?)二丈,绵三两;若交布则二丈五尺,麻三斤。每年服徭役——义务劳动——二十天;不去者,则按每日三尺绢折纳,叫做“输庸”。)

    由于是府兵制而且“番上”,国家基本上没有闲养、白养的军人和维持政权稳定及社会秩序的准军人,这就大大减轻了国家的军费开支,也即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发展!不像现代,不管有乱没乱,有战没战(且战、乱的频率远没中国古代多),各国都用大量纳税人的钱养着大量活的军人和死的武器!而且府兵刀枪矛箭武器的价值不值现代武器九牛一毛!且这些武器大多是府兵自备的,不用国库开支。

    各地折冲府视兵员多少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0人,下等800入。

    折冲府首长为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为副。每军府辖4~6个团,每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一团),团的头目称校尉;每团辖2个旅,每旅100人,旅的头目称旅帅;每旅辖2个队,每队50人,队的头目称队正;每队由5火组成,每火10人,由火长带领。

    府兵所用的武器、装备(如马具、锸、斧、凿、钳、锯等)和征途所需粮食均需自备;马匹不足、盔甲、长兵器由政府供给。

    这些总称为卫士的府兵,根据其突长,分成各兵种:善于骑马射箭者为骑兵,其余为步兵、步射、排矛手、弓弩手等。

    各地军府受双重领导,既受地方上的都督府、道、大都督府管理,也归中央的卫和兵部节制。

    中央统率全国府兵的机构是十六卫中的十二卫和太子东宫十率中的六率。

    其中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屯卫、左右骁卫这十二卫各领军府40至60不等,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诸卫领40~50府,军号分别为骁骑、熊渠、豹骑、羽林、射声、次飞;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不统府兵。各卫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

    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诸卫率各领军府3至5不等;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不统府兵;各率设置率和副率为正副长官。

    唐代的中央官署地处宫城之南,统称南衙或南司。12卫府属南衙,故从12卫府轮番调来宿卫京城的府兵,称南衙禁兵,。

    与之相对应的是单独组建、驻防宫城北门的禁兵,由北衙或北司(主要是宦官)中的皇帝亲信的宦官管理,故称北衙禁兵。北衙禁兵多是*,由于身负保卫皇帝、皇家、皇城的重任,北衙禁兵也就成了皇帝、太子的亲兵御林军,又称“羽林军”,故待遇优厚!北衙禁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番号,唐初常见的是左右羽林卫、左右龙武卫、左右神武卫六军。

    唐代府兵有内府和外府之分。内府即“三卫五府”:亲卫一府、勋卫二府、翊卫二府;内府卫士负责宫廷宿卫。外府即各折冲府。府兵的选拔其时有三项标准:资财、材力(体力)、丁口,而以资财为首,等级观念很严!在武德、贞观年间,只有*才能入伍三卫五府:二品、三品高官的儿子进入亲卫;三品高官的孙子、四品高官的儿子进入勋卫;四品高官的孙子、五品高官及上柱国的儿子进入翊卫。那六品以下官及良家子弟只能当待遇差的外府兵!

    如果家中适合兵役的人多、身体又好,那就是终身义务兵:从20岁左右的娃娃兵一直当到60岁退伍的真正老兵!但本人享受免租庸调。

    除南、北衙禁兵外,还有边防军。边防军机构为戍、镇、守捉、军。镇、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人为上戍.30人为中戍,不足30人为下戍;500人为上镇,300人为中镇.不足300人为下镇。每镇、戍分别置镇将、镇副,戍主、戍副各一人。另外,在有些地方,大者设军,小者设守捉,各设使和副使统领,所领兵员比镇、戍多些。这些边防军兵士一般服役3年,自备资粮。

    唐朝还有地方武装:团结兵,又称团练兵,土团。他们短时脱离生产,由各州刺史统掌。服役期间发给粮油酱菜。团结兵也是编外兵,其职责一般在本境内防守,或应急应调配合“*”作战。

    国家最高军事行政领导机关是尚书省的兵部。首长尚书一人,侍郎二人为副,下领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各置郎中、员外郎一或二人。兵部职责是掌管全*政事务,如军事单位的编制、定额及其审定,奉令征召或增减兵员及调动部队,武官的选拨,以及全*事资料、武器装备的管理等等。

    但是,即使最高军事行政领导机关的兵部(相当于现国防部),也没有对军队的调动、指挥权,更遑论下面的都尉、将军。军队的调动、指挥权牢牢地掌控在皇帝一人手中!唐朝规定:凡发兵10人以上,除特殊紧急情况外,都要有尚书省、门下省颁发的皇帝“敕书”和铜鱼符。铜鱼符本是虎符:铜铸成的虎形物。因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虎”讳,改制成鱼形,武则天称帝后改成龟符,自唐中宗起又恢复成鱼符。用时将符分成左、右两半,一半存于朝廷,另一半给地方上将领(多是管辖折冲府的)。需调动某军府军队时,由朝廷委派人持以“敕书”和半边铜鱼符(二者不可缺一,防止矫敕),到军府去与持有另一半铜鱼符的将领校对,该军府所在地的刺史或都督参与校对,有了“敕书”,又校对无误,军府才会发兵。

    一旦战争结束,士兵各自回到原单位的折冲府,回家务农;将帅则回归朝廷。由于皇帝牢牢地掌握了军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将帅平时就是光杆司令,直接管理府兵的折冲府都尉也就是征兵办主任,这就决定了他们基本上难以造反。

    一般来说,每一个唐朝的成年男子都要成为府兵,从20岁不等一直干到60岁(如果身体可以的话)退伍。因为政府已经一次性的预支了“军饷”:那就是每个成年男子的永业田。

    唐初政府规定:男子16岁至20岁为中,21岁至59岁为丁,60岁以上为老。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永业田或称世业田,属于私有土地,可以至死不还!口分田则在享有者死后,要归还国家。

    由于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唐初规定永业田不能买卖,故府兵稳定。到了唐玄宗的天宝年间,由于永业田能进入交易市场,均田制也就遭到破坏,导致大量农民逃亡,兵源枯竭使府兵制逐渐瓦解,不得不代之以募兵制,即招募“雇佣军”。

    三官阶品位

    隋朝虽然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却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权架构的奠基者,首创了西方政权竟相效尤的三权分立的模式!其制定的官制,也对其后的唐宋直至清朝,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导向力,为封建官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朝将官的品阶分为九品三十阶,九品以上(含九品)的这些官员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此外还有九品之下的流外九品,但已不在正式官员的编制内,而是吏员、既办事员了。由流外升入流?龋?小叭肓鳌薄?p&  之所分为九品三十阶、“流内”、“流外”,就是维护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用来区分贵贱、高下、轻重和优劣。

    官员分成四大类:爵、勋官、散官、职事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皇家宗室、贵戚及功臣的封赐。

    勋:原是皇帝授给有军功者的一种荣誉称号,无论是战士还是将军,与本人地位无关。后扩大至包括文官在内的朝官。只有品级而无职权。

    散官:与有职有权的职事官相对而言,指那些?]有固定职务、不负实际责任、但有品阶的官员,故又称阶官。其官位等级是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一般会随着年资而晋升。散官也可以担任和其品阶相差不大的职事官,兼任低于本阶的职事官曰“行”,兼任高于本阶的职事官曰“守”。

    职事官:有职有权、在政府部门执掌具体政务的官员,即通常意义上的“官”。

    由于本书涉及隋唐及武周朝内容较多,现以之中的唐朝官制为例。

    (一)、流内官官阶品位。从一品到三品分正、从两阶;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即每品有四阶;总共三十阶。

    1、正一品2、从一品3、正二品4、从二品5、正三品6、从三品7、正四品上8、正四品下9、从四品上10、从四品下11、正五品上12、正五品下13、从五品上14、从五品下15、正六品上16、正六品下17、从六品上18、从六品下19、正七品上20、正七品下21、从七品上22、从七品下23、正八品上24、正八品下25、从八品上26、从八品下27、正九品上28、正九品下29、从九品上30、从九品下

    (二)、爵

    正一品:王

    从一品: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开国郡公

    从二品:开国县公

    从三品:开国侯

    正四品上:开国伯

    正五品上:开国子

    从五品上:开国男

    (类似于女性的爵位)

    正一品

    皇姑为大长公主、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

    从一品:

    皇太子女为郡主

    从二品:亲王女为县主……

    外命妇如下——

    王、嗣王、郡王之母、妻为妃;

    文武官一品、国公之母、妻为国夫人;

    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

    诸蕃三品以上母、妻授封以制。

    (三)勋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贞观之后已取消)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正二品:上柱国

    从二品:柱国

    正三品:上护军

    从三品:护军

    正四品上:上轻军都尉

    从四品上:轻车都尉

    正五品上:上骑都尉

    从五品上:骑都尉

    正六品上:骁骑尉

    从六品上:飞骑尉

    正七品上:云骑尉

    从七品上:武骑尉

    (其中三品以上者如带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是职事官宰相。)

    (四)散官

    从一品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正三品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从三品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怀化大将军和归德将军只授给来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

    正四品上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正五品下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从五品上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从七品下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正八品上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武校尉

    从八品下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武副尉

    正九品上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五)职官——职事官

    正二品

    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故此职一直空缺)、大行台尚书令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正三品

    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从三品

    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将作大匠、左右散骑常侍、殿中监、少府监、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大都督府长史、上州刺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正四品上

    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尚书左丞、太常少卿、中州刺史、上都护府副都护、军器监、上府折冲都尉

    正四品下

    尚书右丞、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尚书中司侍郎

    从四品上

    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

    从四品下

    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中府折冲都尉

    正五品上

    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御史中丞、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国子博士

    正五品下

    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下府折冲都尉

    从五品上

    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

    从五品下

    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内给事、上牧监、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上

    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太学博士、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

    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正六品下

    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上牧副监、上镇将、中牧监、内谒者监

    从六品上

    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两京市令、上县令、下州司马、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

    从六品下

    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

    正七品上

    左右千牛卫长史、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中县令、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军器监丞

    正七品下

    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下牧副监

    从七品上

    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中下县令、京县丞、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

    从七品下

    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执乘亲事

    正八品下

    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尚药局司医、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从八品上

    左右拾遗、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京县主簿、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中牧监丞、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从八品下

    大理评事、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书、中县丞、京县尉、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正九品上

    校书郎、中下县丞、太祝、中州博士、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武库署监事

    正九品下

    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下县丞、下州博士、上牧监主簿、典厩署主乘、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从九品上

    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从九品下

    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诸卫羽林长上、大理寺狱丞、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中下州医博士、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六)流外

    流外一等:

    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流外二等:

    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御史台殿中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

    流外三等:

    城门/符宝书令史、御史台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尚食局主食、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

    门下/中书省传制、诸卫羽林军史、御史台监察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太医署按摩祝禁工、

    流外五等:

    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都护府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

    流外六等:

    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诸亭长、太医署药园师、

    流外七等:

    门下省主节、大史监历生、诸掌固、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

    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

    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人要衣装,菩萨要金装。”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定为例:服色就是身份的象征,三品服紫色,四品绯(大红)色,五品浅绯色,六品深绿色,七品浅绿色,八品深青色,九品浅青色。

    佩饰也是身份的象征:三品以上佩金鱼袋;五品以上佩银鱼袋;六品以下无鱼袋。

    动物“到了”官员的外褂上,也分三、六、九等:文官是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雪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为??;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未入流为黄鹂;武官是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为虎;五品是熊;六品、七品为彪;八品犀牛;九品是海马。

    御史和按察史等监察、司法官员,却都穿獬豸外褂。因为在古人心目中,“獬豸”是能辨曲直的一种独角神羊。

    四内宫制度

    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诗经·小雅·北山》第二章有这么几句诗:“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对最高统治者视国为家天下和人治为王的真实写照。

    其实,还应加上这句:“举国美女,皆是王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帝王的?裙?13″?芭哟蟮墓??海?晖耆??な盗苏庖坏悖?p&  在周朝之前,那些“王”的妻妾统称为妃。但周代天子开始立后,发妻便叫王后(秦王赢自称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后,并一直袭用到清末)。

    荒淫的周天子为了给自己的荒淫找“理由”,也即披上“合法”的外衣,便将自己的内宫大大扩容,美其名是与外朝对应:外朝有三公、九卿、二*夫、八十一元士;那他的内宫就有三夫人(正一品),九嫔(正二品),二十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当然少不了内宫的“王”——他的正嫡王后。一共121人。

    并将这121人的王后妃嫔制度,写进《周礼》,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有这么多妻妾可以合法地占有,自然令后来的帝王们(只有集妻妾于一身独孤伽罗的丈夫隋文帝杨坚是唯一的例外)垂涎三尺!无不把《周礼》捧为圣经宝典,将自己的后妃对照周天子的内宫对号入座:一个都不能少!

    所以,唐朝皇帝的内宫就是周天子的内宫的重现,共有——

    皇后一人(不设品,内宫“皇帝”);

    (三夫人)

    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有时冠以德妃、惠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嫔)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二十七世妇)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八十一御妻)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年代,天才诗人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可能是另一个另类的“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龙床”而想出了陪侍御寝的制度,这套制度就是以明月作为比照的。

    按照月圆月缺来定.每月从初一到十五月亮渐渐圆满,陪侍御寝的妃嫔就由地位低的轮到高的;十六到月底月亮渐渐残缺,陪侍御寝的妃嫔就由地位高的轮到低的。

    详细点说,初一到初九是八十一御妻每九人共享一夜,初十到十二是二十七世妇每九人共享一夜,十三是九嫔,十四是三夫人,十五就是皇后独享,同样,十六也是皇后独享,十七是三夫人,十八是九嫔,十九到二十一是二十七世妇每九人共享一夜,二十二到三十则是八十一御妻每九人共享一夜。

    一个月完后结账,分到各人名下就是:皇后独享两夜;四个妃子共享两夜;九嫔共享两夜;世妇每九人共享两夜;御妻每九人共享两夜。

    这121人仅仅是名正言顺、祖制认可的老婆。对于本性十骚、荷尔蒙旺盛的皇帝来说,即使如此庞大的佳丽俏娃也不能满足他们荒淫无度的*,还有那随时可以推倒扑上的宫女,宫外可以任意采摘的民间“野花”······

    “有其父必有其子”,老子皇帝如此,那儿子太子也是妻妾如云:太子妃一人;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为了给这皇父和皇子们及他们的老婆们进行全方位、全满意的系列服务,内宫设有六局:尚宫局、尚食局、尚功局、尚仪局、尚寝局、尚服局,对应于尚书省的六部。六局的首席女官分别是尚宫、尚食、尚功、尚仪、尚寝、尚服,类似六部尚书。和六部每部设四司一样,六局也是每局设四司。

    尚宫局:司记司、司言司、司薄司、司闱司;

    尚食局:司膳司、司酝司、司药司、司?司;

    尚功局:司制司、司彩司、司珍司、司计司;

    尚仪局:司籍司、司乐司、司宾司、司赞司;

    尚寝局:司设司、司舆司、司苑司、司灯司;

    尚服局:司宝司、司衣司、司饰司、司仗司。

    这六局的首席女官六尚,从五品;各司司长从六品;其她从七品至从九品。除此之外还有人数不定的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

    内宫女人不干或干不了的活便由太监做。

    由太监们组成的机构如下:

    掖庭局:掌握内宫簿籍;

    奚宫局:管理内宫的疾病以及死亡;

    内宫局:负责仓库及出纳,是内宫的财务部门;

    内仆局:负责内宫的照明,也就是管蜡烛;

    宫闱局:相当于内宫的秘书处,是最忙的部门;

    内侍省:相对上面五局来说,这是个庞大的太监管理机构,负责培训、指导、考核宦官,保证给皇帝、皇子及后妃们提供一流的服务。

章节目录

隋唐武周风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禁忌书屋只为原作者鼎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鼎志并收藏隋唐武周风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