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秦韵决定是继续追查下去呢,还是想个法子将这幕后人引出来时,烟花胡同的白白百户派人禀报,说是抓住了一个纵火的贼人。
不过,虽说抓住了贼人,可那贼人也不过是被人收买的街面上的小混混,被人下了毒药,如果不按照命令放火的话,就会毒发身亡。
唯一庆幸的是,在这小混混还没点火时,就抓到了他,才在内西城没有引发新的火灾。
这个小混混既然是被收买的,可想而知,所知道的东西实在不多,秦韵只见了这小混混一面,就知道,就算使出千万种手段,也从这小混混口中榨不出什么有用的消息来。
小混混这种人,只能说是最低级的棋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根基,废了就废了。
就算要继续探查,也根本没什么探查的价值来。
不过,虽然没从这小混混身上探出新的线索来,但从这一点上,秦韵也探出,这些火灾都是人为纵火,而不是为了仇杀,那么,用排除法来选择的话,最后最有可能的只有那些通过纵火达成其他目的的人。
秦韵用排除法选了又选,最后还是觉得,锦衣卫指挥使大人牟斌果然姜还是老的辣,打算将纵火的名头安置到白莲一教身上还是很有道理的。
对白莲一教的人,秦韵最早也许还有几分同情,觉得那些教一匪们最早都是过不下去日子的穷苦百姓,才逼得行出那样的事来,可如果这些穷苦愚昧的百姓被那些别有用心有野心没底线的人蛊惑,做出杀人放火无底线的事情来,她就深恶痛绝了。
更别说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和草原上的鞑子勾结,差点害了秦家老爹的性命,不管是前世还是这世,秦韵自认接受过的爱国主义信仰已经无法动摇,对那些不热爱自己民族国家的人,往往都想除之而后快。
这次连环火灾,虽然没有明确的线索指向白莲一教,可蛛丝马迹还是很指向了白莲一教。
虽然她知道白莲一教的京城分坛所在地,可因为她现阶段的能力有限,根本无法执行那么庞大的剿灭任务,才暂时缓上一缓,等到时机成熟后,才一举发动,可这连环纵火案逼得,她不得不提前跟那些人对上。
看来,从现在起,除了秦家老爹手下的人对白莲一教匪的关注外,自个也要暗地里再增加对白莲一教匪的关注。
用间是特工们最擅长的技能,说白了就是潜伏卧底在敌人的内部,秦韵在这方面是经过专业训练,有相当厉害的实践经验的。
一个堡垒的瓦解,最终还是要从内部开始,她已经决定用自己的方式选派一些人手无声无息地先行渗透到对方中间去。
可这选用的人手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挑选,绝对不能出现纰漏。
但明面上,锦衣卫还是在京城进行了一场严厉的街面严一打运动,更是严查户籍,并贴出告示,痛斥了白莲教匪在京城所实行的连环纵火案,造成了无辜百姓的死亡,当即先让朝廷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这年头,百姓们也许很讨厌贪官污吏,可大多数人还是顺民,他们更讨厌的是,平日还算过的平顺的日子,突然遭受无妄之灾。
所以,这些告示一出,虽然有些人对这告示所说的内容有所怀疑,可京城大多数百姓生活在皇城下,他们自然有一种荣誉感,对白莲一教匪这种组织的认同感并不强烈。更别说这些匪贼还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种种不便。
一时之间,反而同仇敌忾起来,为了维护京城的安宁,大家对一些可疑人等,都积极暗中举报,如果举报有根有据,还会得到内西城千户所下发的一些赏钱。
可如果不举报,自己所在的地方出了事,在这法制不完善的时代,极有可能让自己遭受池鱼之殃。
原本秦韵提出这个建议来,朝中有些大臣都很非议,觉得公布京城有白莲教匪作乱,不是弄得人心惶惶,影响京城治安吗?甚至还不利于朝廷的脸面,皇上的脸面。
可弘治帝最终还是采纳了秦韵献给牟斌的治匪方略,然后在京城中别有用心的人都陷入了人民一监督的海洋。
秦韵被任何人都知道,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一来,经过这种严打,京城街面上的小混混,乞丐,地痞,也几乎绝迹了,有恶行地都被扔到牢房去了,没恶行胆子小的,在这种敏感的时刻,为了活命,也纷纷躲了起来,有些干脆就离开了京城。
结果,锦衣卫上下,热情太高,抓的人太多,牢房都关不下了。
秦韵一句话,就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去处。
与其将这些人流放杀头什么的,还不如送到矿上去做矿工,这样免费的劳动力,不用白不用,还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毕竟,大明朝的矿产什么,多半还是属于国有的,确切地说,皇家内库一部分收入就来自这些地方的出产。
在这个严打过程中,也有意外惊喜,还真的查到了第一起纵火案的线索,最后,确认为,内西城的这连环纵火案真的是白莲一教匪潜入京城所为。
这下,有了确切的证据,那些原本上跳下蹿,对锦衣卫近来的严打工作有所不满的大臣们,勋贵们顿时哑火了。
谁让这次严打中,查出的一些肮脏事,背后本就有这些大臣勋贵们的影子呢,严打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能不上蹿下跳吗,反正他们觉得放火烧死的都是那些百姓什么的,又没烧死过自家人自家房子。
这次大明朝京城严打治理运动,有不高兴的,自然就有高兴的,虽说,在此过程中也波及了一些百姓的利益,可因为联手负责执行这项严打运动的秦韵,在此之前,制定了很详细的规章制度,严明了锦衣卫的纪律,这些下面办事的锦衣卫校尉,力士,还算尽心尽责,有几起为自个谋私利的事情,被秦韵知道后,有官身的直接被剥夺了官身,没有官身的直接也被送到矿上做矿工了。
经过杀鸡儆猴的宣示,锦衣卫中奸猾的那些人也暂时藏起了自己的尾巴,不敢再胡作非为,这样倒是对锦衣卫的名声起到了一些正面的作用。
这次,打击的对象,不仅仅是白莲一教匪,还有大明律不允许的行为,所以,持续了一个月的严打行为,也不是没有收获。
其中,抄家就有四五处,还不包括那些走关系的什么的灰色收入,在这一点上,秦韵也是很知道变通的。
她懂得,既要让马儿跑,不能不给马儿吃草的道理,这些灰色收入她截留了一部分,上交了一部分。
截留的那部分,自己只留下了两成,剩下的八成按照品级,当做奖金发了下去。
就算最低级的锦衣力士,只要参与行动的,都有五两纹银,更别说在本次参与行动中立功人员的奖励了,那可是五倍的奖励呀。
总之这次,参与的人,最终都算皆大欢喜,既在百姓心中难得留下除良安暴的正义形象,又得到了朝廷的嘉勉,还得到了上级的奖赏,一举三得,总被整日探人*要痛快的多。
这场轰轰烈烈的严打运动,前后一共持续了一月的时间,在这一月内,秦韵也忙的要死,主意是她出的,具体的执行人也是她。
因为这次严打行动,并不是只在内西城范围的,而是全京城范围的,其他卫所的锦衣卫们碍于秦韵是东宫近臣,太子的老师,也没有人明面上特意跳出来找她的麻烦,可就算如此,还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也出现过一些小的不太严重的摩擦。
经过张次专项行动,朝中知事的人,再一次将目光投到了秦韵这个女身的东宫近臣身上,她的能力和才华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了。
就连弘治帝回到后宫,私下里对张皇后说,秦韵要不是女子,将来也是宰辅之才,只可惜,她只是个女子,五年后成亲,极有可能回归闺阁中,不过锦衣卫倒是可以分出一部分权利交给她掌管。
倒是朱厚照那熊孩子,在此次严打活动中,为了培养这个徒弟的出事见识,秦韵从头到尾,都将他带在身边,扮成随身的一个护卫,跟着秦韵一起议事,一起参与行动。
这让这熊孩子兴奋不已,谁让这熊孩子的志向不是当个明君,而是当个大将军呢,严打行动,虽然和正儿八经的打仗比不上,可多少也有其很强的刺激性,这熊孩子玩的不亦乐乎,还在严打过程中立了一功,等严打结束后,还意犹未尽,问何时还有这等机会,换秦韵一个白眼。
虽说她带着这个地址观摩学习,可同时也清楚,里面有无法避免的风险性,要是这熊孩子出个什么事,那自己头上的脑袋就长不牢了,好在一切还算顺利,她终于能松一口气了。
此次,锦衣卫所知的白莲一教,在京城的人员几乎被一网打尽,只有个别少数的去向不明。
在此过程中,秦韵还通过下面人的回报,得知那白莲教大师兄曾在京城出没,可惜,对方不是草包,不知是早早得到风声,或者还是别的缘故,就是没抓到人。
更何况,秦韵清楚,锦衣卫中虽然也有一些武力值比较高的人,可正要论起来,能不能超过那位白莲教的大师兄,很难说,如果没办法抓住人,就算将人堵住了,反而是种麻烦。
而以锦衣卫的名头,又无法堂而皇之地动用神机营的火器。
秦韵也没想着,通过短短一个月还是有范围的专项治理活动,就能消灭了一个蔓延几百年的组织。
她能保证的只是将京城中的那些人清除掉,并顺便威慑那些专门针对自己的人,让他们短时间,无法轻举妄动。这就足够了。
白莲一教,还是要从长计议的,要彻底消灭对方,只要在自个的有生之年,能达到这个目的,都很不错了。秦韵在这一个月内,虽说手底下的重要事情,是这次严打活动,可并不是说她手底下没有别的事情。
要办大明皇家报的事情,终于得到了弘治帝父子的认同,可在经过内阁时,三位阁臣大学士,都是有眼光的人,他们一下子就看出了这报纸一出来的利与弊,可对报纸的定位,还是意见不同。
他们很清楚,大明朝的文人地位之所以很超脱,是因为读书人掌握了这时代的话语权。
而报纸一出,不仅是开启民智,教化百姓什么的,更是让一部分人通过这种舆论武器也掌握了话语权。
而且他们更担心,一旦让民众知道更多的国家大事,会不会动摇大明统治的根基,所以争执不下。
最终还是确定了办报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自然是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三个基本点,也无非是官面上的几个理由,教化百姓,开启民智什么的。
于是,不过为了以后不出现麻烦,弘治帝和内阁最后还是确定了几个新的职位,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大明出版审查总署的相关负责人员,是从吏部文选司选调了三人,一正两负,还有从翰林院抽调了两人,主要是负责报纸内容的审查工作。
虽说这几人有审查的职能,可秦韵还是建议,每一期在出版之前,就算经过这几人的审查,样稿必须先要送到弘治帝的龙案上,经过弘治帝的允可方可发行。
秦韵已经预见到,随着自己将来在大明朝堂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多,对大明朝的改变越来越多,将来必然要与内阁或者朝堂上一批守旧的老头子对立,报纸这个舆论工具,绝对不能将审查职能交到内阁手中。她要防患于未然。
自古以来,君权和臣权本身在许多时候,就是对立又统一的,弘治帝是个聪明人,自然也不想将这份权利交到臣子手中去。
大明朝的皇帝们之所以喜欢弄厂卫机构,在许多时候,也是为了巩固君权,对抗臣权,有了报纸这东西,不但可以将自己的政令刊载上去,让天下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还可以通过报纸百姓民生栏目,了解百姓们一些日常生活,而不至于守在皇宫这牢笼中,被下面的臣子蒙蔽。
好在古代就有这点好处,弘治帝虽然不是一个很强势的皇帝,可他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往往也没有臣子敢轻易反驳。
再说了,*本就是封建皇朝的特点,不会有人觉得弘治帝这是独一裁什么的。
办报的前期准备都是秦韵一个人操作的,到了后期,加入的人员多了,也形成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只要按部就班,不出现什么大的变故,应该就会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大明朝的第一份报纸,政治色彩还是很浓烈的,最后,还是决定取名《大明皇家报》名字虽然有些直白,可一目了然呀。
负责本份报纸的总编纂官,秦韵自然是当仁不让了,原本,她是想将这功劳挂到柳折眉身上去。
可没想到,当日两人见面,虽然柳折眉建议她去国子监找人,可却不同意将这份功劳放在自己身上。
最后,秦韵也没有勉强,她知道,像柳折眉这样的人,虽然也会变通,可也有自己的骄傲,当初替考是不得已,没有出席,可那试卷的内容基本上还是秦羽根据柳折眉的底稿所写的。
可这次办报的事情,柳折眉坦诚,他将来是要外放的,不可能永远留在京城,而办报这事情一看就是清贵的文官会做的事情,而柳折眉是有野心的,他将来如果想要位极人臣的话,必须要有外放的资历。
这样一来,当这个总编纂官就很不合适了。
秦韵听了之后,也觉得自己先前的想法有些欠妥,最后还是决定,自己既然看好柳折眉,就不能将他看成一个傀儡,还是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的好,如果他的将来处处又自己操作的影子,他又怎么能成长的起来呢?她也不想让他永远笼罩在自己的阴影下。
不过,柳折眉还是提出,在办报过程中,他还是很愿意协助的,只是,还没来得及,就被外放钦差了。
由于这时代,还没有星期的概念,最后秦韵还是决定,五天出一期,这样的时间空隔,也是没办法的,谁让秦韵动用了锦衣卫的一些情报系统,来进行稿件新闻的收集,传递信息还是太慢,印刷发行什么的也慢,不能像现代一样弄个大明皇家日报。
每日一期,在这时代,是不现实的。
大明皇家报,是个新鲜的事物,在此之前,根本就没有成例,前几期,自然是不能妄想产生经济效益了。
最后秦韵决定,前五期免费,从第六期就开始收费,一份报纸五十个铜板。
在古代书籍很贵的情况下,这五十个铜板实在不算什么,而且能买得起报纸的人,通常都是识字的人家,有能力读书的人,经济条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五十个铜板还是愿意出的。
最主要的是,秦韵这份报纸可是吸收了后世大部分先进经验的,她对自己这报纸的质量有信心。
第一期,因为是试水,经过再三考虑,最后确定,先行发放五千份,这五千份都是免费发放的。
除了四品以上的官员人手一份之外,京城的各个衙门也发放了几份,供其他人观看,其余剩下的都是茶馆客栈这种消息流通的地方发放。
不管是那个时代,人们对新鲜的东西,总是有相当的好奇心,以往,大家所能看到的只有朝廷的官方公文,邸报,这种传抄出来的受众面积特别小,老百姓们更是接触不到。
可这大明皇家报,是个什么东东?
秦韵假公济私,锦衣卫衙门凡是卫所之上的衙门也都免费发送几份,为了让这报纸在最短时间内扩大受众范围,引起关注,她还找来了一些托。
这些托基本都是在茶馆,客栈等公众地点讲书人,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有些本就是锦衣卫的探子,负责在这些地方打听消息,而有些人则是临时被秦韵事先雇请的,负责报纸发放到他们手中的读报人。
在一个缺少娱乐的年代,大明皇家报,如果说第一期还有许多人不知道的话,那么,到了二三期,全京城认字的人恐怕八分之八十都知道了,不认字的人常在街面走的,许多人也听说过这东西。
这报纸的发行,同时也繁荣了读报地点的生意兴隆,许多人为了听听这个大明皇家报,竟然专门等到茶馆等地方去喝茶聊天。
为了打响名头,这前几期绝对是精华,当初这报纸的第一期样刊送到弘治帝手中时,弘治帝看完后,就皱了皱眉头。
不是说这报纸的内容有什么犯忌的地方,而是弘治帝觉得这报纸的文字功夫太差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太小白了。
这本就是秦韵预料中的事情,她没想着将这东西办成曲高和寡的东西,她希望将来读报纸的人,不限定在读书人中,只要认字不少的人就可以看,不在乎对方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这样才能起到掌控舆论,开始民智,教化民众的作用。
要是满篇的之乎者也,秦韵自个看起来都费劲,更别说其他人了。
好在弘治帝也是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秦韵的意思,在这一点上,他和秦韵想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
不过朝中一些迂腐的夫子们,看到第一期大明皇家报时,可是对此嗤之以鼻,有些人甚至还觉得大明皇家报的文字形式太过于下里巴人,上不了台面,直接上折子弹劾大明皇家报的编纂成员水平太低,丢人现眼。
在朝堂上还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秦韵早就知道,这报纸要是办好了,这里面的利益还是很动人心的,在报纸发行的前两天,她就放出风声,暗示了这报纸的合伙人都有哪些人,那都是大大有背景的,暗示有些人不要没事找事,犯到自己头上来,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不消停。
这里面将来不仅有经济利益,还有很大很诱人的政治利益。秦韵是太子老师,他们虽然不明着攻击秦韵不学无术,可暗地里却含着这样的意思。
结果,又引发了一场朝堂大辩论,最后,以秦韵把两位老臣气的差点吐血而告终。
由于前五期,是免费发送的,秦韵除了第一期是五千份之外,第二期和第三期不得不加量,印了一万份。
可这东西很快就被京城大多数读书人所接收,就算那些迂腐的看不起这文字太白话的老夫子们,也是边看边骂,为了找毛病,挑刺,他们看报的积极性同样很高。
而一些来京的人,或者朝堂上有关系的人,为了让全国各地的一些亲朋好友,同僚什么的早日看到这个新鲜的报纸,竟然有人花一两银子收集前三期的报纸。
可就是这报纸的数量实在太少了,于是到了第四期,有些京城的读书人,干脆跑到大明皇家报的编纂报馆,提出多印一些,哪怕第四期就开始收费也无妨。
由于这些读书人声势浩大,还是引起了轰动,谁让先前经过一个月的严打,京城地面实在太清净了,如今难得有这等事情供人娱乐。
报馆的这些编辑们,大多都是从国子监抽调的,还有秦韵通过锦衣卫系统请到了几个才学出众,意识开阔的大儒,见此情形,为了安抚这些读书人,只好报与秦韵做决定。
此刻,秦韵和朱厚照这熊孩子就坐在报馆对面的一处酒楼上看热闹。
自从秦韵向弘治帝建议,如果要让朱厚照这熊孩子,尽快成长起来,还是到外边多历练,别整天关在宫中将大道理之后,弘治帝还是给这熊孩子给了很大的出行自由,只不过,暗地里,还是派了暗卫保护这熊孩子。
“师父,外边那些读书人都闹成这样了,第四期我们是否要加印收费?”大明朝到了中期,读书人厉害起来,有时逼得皇家都无可奈何,不过这次,朱厚照这熊孩子觉得,这不管怎么说都是好事,毕竟,大明皇家报,他这个当太子的,可是占了四成股,如今,有人想尽快花钱看到报纸,他自然高兴。
再说,这报纸的第一版,都是涉及的朝廷最近的政令什么的,还是秦韵吩咐他挑选整理出来,送到报馆的,而自己参与的事情,他的关注度自然高。
“不急,说出去的话,怎么能言而无信呢,更何况,物以稀为贵,这也算是一种饥饿营销。而且,如果他们嚷一嚷,就如了他们的意,那以后遇到大事小事,他们都开始嚷嚷,那怎么行?”
这报纸还没有在自身作用显示前,就先引导了一次舆论,这些书生的行为,何尝不是这报纸诱导的一个后果。
报信的人最后找到秦韵,被秦韵不负责任地交给他们处理,最终这些读书人也只好雷声大,雨点下的继续等待。
商人们总是最善于发现商机的,有些人就觉得贩卖报纸这里面蕴藏着很大的商机。
一些背后有势力的商家就找上门来,打算做个总代理,可秦韵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自然不希望报纸的发行被垄断掉,虽然对这些人,可以允许他们最大贩卖额度不超过两百份,要想更多一些,免谈。
由于前五期,供不应求,到了第六期,收费报纸,只好加印到五万份,其实就报纸的成本来说,这一份报纸,只有四页,也是处于亏损状态,印的越多,亏损的越多。
当初就这价位的选择上,参股的英国公,还有寿龄侯这些勋贵国戚们,就建议为了盈利,至少每份一百个铜板,可被秦韵给拒绝了。
报纸这东西,最终她还是觉得以广告收入来盈利,并顺便促进大明朝商业经济的发展,而不至于落后与西方世界。
而且,五十个铜板,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用来看几张报纸,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更别说,一百个铜板了,要是一个月看五期报纸的话,那就是五百个铜板,半两银子,一年下来也需要十来两银子,普通老百姓,谁出的起这个钱。
最后,还是将价位定在了五十个铜板上。
这五万份,其实京城的需求量大概是其中的一半,剩下的还是送到了京城以外的地方。
到了第七期,那些背后参股的人,终于试着在报纸上做广告了,当然给自己做广告,也是先看看效果的,就加印了一页。
结果,一个月后,那些店铺的生意一下子开始大好,这些英国公他们乐了,有关系听到风声的商家们,开始一拥而上。
但这里面的商家良莠不齐,好在秦韵手中有锦衣卫的力量,这些商家申请后,需要一个审查资格的过程,要是同期人太多了,还有竞标决定归属。
这样一来,到了第三个月,由于广告收入的强大,不仅抵消了报纸成本的亏损,已经开始盈利了。
在此期间,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大明皇家报办的红火,也有一些人动了心思,这些人中有一些商人,虽然知道这里面的商机,可他们也知道,依照他们的身份,根本没有资格再办报纸。
可还有一些人,看到这报纸对读书人未来利益的侵害,也打算办一份报纸,不过这报纸内容主要是用来吟风弄月,刊登一些所谓高雅的诗词歌赋等内容。
其实,也就是想跟大明皇家报打擂台,最后,这份报纸还是通过了大明出版发行总署的首肯,给出示了相关证明。
只是,这份报纸,受众面实在太窄,发行量不足,大明皇家报的十分之一,这些都是后话了。
如果说这两个月内,京城只有严打和大明皇家报发行这两件事最引人注目,可对朝堂重臣来说,南方的倭寇,仍是他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秦韵在这期间,也收到了柳折眉的两份书信,从书信的内容来看,那边的情形很是复杂,恐怕一时间,无法马上回京。
除了柳折眉送来的信之外,浙江府那边的锦衣卫也暗地里有信件送到京城来,只是其中的情形,不容乐观。
除了政事之外,柳折眉信中还有两首情诗。
秦韵怎么也没想到,她教给这家伙的莫尔斯密码,第一次竟然被这家伙拿来写情书,害的她刚一开始,还以为对方有什么机密大事才用这东西呢。
这时代的人,写情书恐怕就算是最直白的表达方式了,要是按照那些书香门第的规矩,都是不合规矩的。
虽然看着有一大篇,其实归根结底,不过九个字,刚离别,就很想你,想你!
想念吗?秦韵承认自己生来就不是那种疾患黏黏糊糊的人,对着家伙,挂念倒是有几分,想念还有些不及吧。
时间倒回两个月前,且说那日,柳折眉离开京城后,路上也没敢耽搁,就一路日夜兼程向杭州府赶去。
不过,他不耐烦一路上经过府县的应酬,就让钦差仪仗在后面稍微走的慢一些,而他自己则带了几个人,扮成游学的书生,先行一步。
这一路上,也不怎么太平,出了京城,还没有进入南直隶范围,就遇到一群山贼,半路劫道。
不过,这些山贼看起来,应该是真的山贼,武力值实在不怎么样,柳折眉身边带的几人,可是秦韵亲自为他选择的锦衣卫中的佼佼者,所以,三两下,就将这些山贼给处置了。
后来才知道,这些山贼,只不过当地去年发了水灾后,没有得到安置的百姓,当地的官府勾结商户,不但将官仓里的粮食倒卖,导致水灾后,无力救灾,还丧心病狂地将朝廷下发的赈灾粮给倒卖掉,导致这一地,去年水灾就死了数万人,水退之后,当地的商户地主,利用这些灾民手中没有良种耕种,用很低的价位将这些百姓们的土地给买走了。
这些百姓失去了田地,无法谋生,去当山贼,就不奇怪了。
而本地的知府,县令等多名官员勾结,蒙蔽上官,朝廷对此地的情况竟一无所知。
柳折眉虽然是钦差,可他的职责主要是抗倭钦差,原本他不该多管闲事,可他毕竟还不是一个彻底的政治生物,还有良心二字。
明知他要想揭开这个盖子很难,可要是就这样无动于衷,他也良心不安。还有一点就是,杭州府那边传来最新军报,倭寇烧杀劫掠之后,已经暂时退去了,毕竟倭寇那点人,虽然凶残成性,可就凭那些人,占据一座城池不放,只能是取死之道。
既然倭寇已经退了,他这个钦差赶到,也只是做一些秋后算账的事情,所以,他最后决定,还是在此地停留一段时日再说。
自从得知这些情况之后,他将手底下带来的锦衣卫探子们都散了出去,想知道倒卖官粮的事情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如果程度比较轻,他可以暂时先放一放,如果程度严重,只有给朝廷上秘折了。
倒卖官粮,在大明律内,那就不仅仅是丢官去职的问题了,而是砍头抄家的大罪,如果他真的想揭开这个盖子,还不知要面临多少阻力。而本地的官府,还有那些奸商们,得知他如果想要揭开这个盖子,又怎么会让他轻易如愿。
轻者,他无功而走,重者,恐怕还有性命之忧。不管怎么说,这件事,他必须得慎重再慎重。“见过钦差大人。”一位五十来岁员外打扮的人被带进锦衣卫在本地的一个联络点后,去除了对方蒙在眼睛上的黑布,当对面看到坐在主位的柳折眉时,眉目闪烁了一下,上前见礼道。
“徐同知果然是个聪明人。”柳折眉也出声道,在锦衣卫将这位徐同知带到自己面前,对方刚看到他,就喊出他的身份时,柳折眉也大打量这位被全府城大多数官吏孤立的同知大人。
明朝的管制,有主官还有佐官,同知这个官位,就属于佐官,一般级别都是六品或者从六品,是辅助四品的知府管理一府政事的,可实际上权力有限,有时都比不上一个七品的正印官权利大。
要是和知府这个正印官关系不好的话,可想而知,那日子绝对不好过。徐同知在本地上任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去年水灾后,才被调任此地。
可要说这徐知府在本地的人缘,实在差的不一般,几乎是被本地的官员所排斥的,要说这中间的具体原因,经过锦衣卫的调查,只说这徐同知在上任一个月后,就得罪了同僚,从此之后,就坐了冷板凳。
这样一个人,连同僚的关系都搞不好,听起来像脑袋不太灵光,偏偏,这个同知在以往的传闻中,却是个精明能干之人。
柳折眉既然想查清这里面的道道,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切入口来试探,可本地的官吏已经沉壑一气,他无从下手,只好剑走偏锋,想先会会这个徐同知。
结果这一见,发现对方却是一个不能小觑之人。
“本官听说最近有今科状元郎身为钦差经过本地,可一直没有什么动静,今晚见到大人,才知道大人到了本地,不知大人请本官来,有何吩咐。”这徐同知定了定心神道。
虽说这徐同知刚才脱口而出的话看起来有几分冒昧,可他何尝不是在碰运气,话说今晚,他在自家书房中独斟独饮时,房间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这不速之客,虽说一身黑衣,却没有藏头漏尾,而是直言不讳道,他家主子请自己走一趟。
任谁在没有摸清对方的身份前,也不愿糊里糊涂地跟着去,可这不速之客的口气很大,并直言,如果他不去的话,以后会后悔的。
这徐同知的出身实在很一般,不过是一个举人,在进士满地跑的大明中期,举人做官已经很少了,而这徐同知先从一个八品的县丞,混到一个七品的正印官,现在又混成了六品的同知,这本事还是很有几分的。
原本他以为从偏远的县城混到中原腹地的同知,这日子应该可以好过一些,可谁想到了任上,却处处不顺,这心情又怎么能欢畅起来。
徐同知这样的人,天性里本就有一种赌性,不走寻常路,既然在同知任上干的这么憋屈,又见这不速之客,气势如此之足,自己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还不如赌上一把,当下就乖乖地随着柳折眉带来的这位锦衣卫百户来见柳折眉了。
至于他之所以能一下子喊出柳折眉的身份,其实也有点运气的成分在内,这徐同知虽然不认识柳折眉,可柳折眉身后的一个锦衣卫总旗,他却是以前在京城述职时偶尔见过一面。
这徐同知的记性还不错,特别是当日见这锦衣卫小旗时,对方正在做的事情,让他记忆深刻,在电光火闪一瞬间,他突然想到了最近听说的传言,当今新科状元郎柳大人作为钦差可能经过本地,他福至心灵,马上对柳折眉的身份进行了猜测,并赌性一发,直接喊了出来。
如果赌对了,他一个举人出身的六品同知在朝堂上并无什么大的靠山,而这位年轻的状元郎的种种事迹,他们也听说过一些,特别是京城前一个月,自己努力交好的工部员外郎曾来信,提起朝堂上最近的一些大事,特别提到那位让宁王父子灰头土脸的甚为东宫洗马的锦衣卫千户,与这位新科状元郎的关系。
不管这一对未婚夫妻在别人眼中多么妖孽,可对他这种没有稳固靠山的人来说,如果能搭上这条线,以后的前程还是有的,怎么着,也能从本地这个泥窝出去。
要是自己再赌一把的话,说不定还能再升一两级呢?
果然,自己赌对了,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那个坐在上面年轻人的身份,可对方的气度怎么也看着不是寻常人,更别说,这世上没几个人吃饱了撑的,敢冒充钦差。
柳折眉闻言,却没有马上接话,就这么垂下长长的眼睫毛沉思。
这徐同知一下叫穿自己的身份,让他不得不多想,是不是自己来到本地的身份已经暴露了,被当地的官员知道了,要是已经暴露了自己的身份,那么,他是打算继续留在暗中,让本地官府摸不着头脑,还是直接走到明路上,大张旗鼓地先见见可能牵扯其中的其他人。
徐同知看到这位钦差大人久久不说话,摸不清柳折眉的性子,当即心中有些七上八下,可他毕竟是在官场历练过多年的人,下面这些基层是最锻炼人的,当下觉得自己刚才说话有些冒昧了,接着,又猜想钦差大人来到此地没有找别人,偏偏找了自己,是不是别有用意。
难不成,钦差大人也觉察到了那件事情,他本就犹豫不定,是不是将这件事情捅到钦差大人面前,作为进身之阶,可这位钦差大人的心性他还是摸不清,打算先等对方出牌再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可对方现在久久不出牌,反而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片刻后,柳折眉不再纠结,他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想揭那个盖子,就必须在本地有可用的人手。
本地锦衣卫只有一个据点,也不过十一二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得力的人,更别说,当地发生这样的事情,也不知道,去年有无报上去。
在他看来,这倒卖官粮之事,绝非小事,如果本地锦衣卫真的上报,那么,锦衣卫上面不可能不留意这件事,除非报了上一级,又给压了下来,或者是锦衣卫指挥使牟斌最终压了下来,才让这件事没有暴露出去。
在柳折眉没有现身之前,就先行一步,为了防止消息走漏,将本地的锦衣卫据点那十一二个人给纳入了监视探查范围内,目前,这些人有没有问题,还需要等待进一步查证,
如果可以的话,他还是想先将这个徐同知收为己用,所以,他再次抬起头时,直接直截了当道:“你们已经知道本官到了?”
“这个,回大人的话,在本官被带来之前,并不知府城其他衙门的官吏是否知道巡按大人已经到了。”徐同知这话并没有说死,他不相信,这地方就只有自己一个聪明人,更别说,知府在本地已经为官多年,手底下的眼线众多,说不定这钦差大人一进府城,就被盯上了呢?
如果这钦差巡按真的被盯上了,那也不妙呀,不知这钦差巡按到底本事如何,自己要不要将自己的全家性命押上去。
“徐同知可知,本巡按派人请你来所为何事?”
“本官不知,还请巡按大人示下。”
“本巡按身为钦差,刚进了你们的治下,竟然有山贼来打劫本巡按,徐同知,你觉得本巡按向圣上上的折子该怎么说?”
徐同知闻言,身上有些汗湿,虽说这一府之地的治安,归根结底,也不归他这个同知来管,每一府的军权都归守备司所管辖,可要是这巡按非要攀咬,他们也不是一点干系都没有。
最最主要的是,他甚至怀疑那山贼,不会是知府他们得知钦差经过,有可能对他们不利,先下手为强了吧。
那些所谓的山贼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山贼,而是有人特意假扮的?
可不管心中怎么想,他还是马上回道:“是本官失职。”反正先告罪再说。
“你们是失职,徐同知可知那些山贼原本是什么人?”柳折眉突然提高了声音,那语气中有掩饰不住的怒气。
“本官不知,还请巡按大人明示。”这徐同知只好硬着头皮道,他已经觉察到这位钦差大人年纪不大,可这气势竟然硬生生地压了自己一头,果然非寻常人可比,这个时候,他只想知道,这位钦差大人,将自己找来,最后的底牌到底是什么。
“是去年水灾后的难民。”柳折眉在短短的这几句话中,看起来并无说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他其实一直在关注这个徐同知的应对。
“巡按大人,本官有下情要禀告。”徐同知听到这位巡按大人,提到了去年水灾的难民,难民变成了山贼,而巡按大人遇到山贼却安然无恙,说明,那些乌合之众根本就没有本事伤了这位巡按大人。
由此类推,这位巡按大人可能从山贼的口中听说了去年水灾发生后的种种情形,如果钦差大人不打算关注这事的话,大可将那些山贼交给官府,是生是死,都不用关心。
然后在大张旗鼓地找下当地官府的麻烦,得些好处,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可现在看来,巡按大人根本就没把自己遭到刺杀的事情张扬开来,那么,就只剩下一个可能,钦差大人对本地官府和奸商倒卖官粮的事情上心了,有可能打算揭开这个盖子。
而想要揭开这个盖子,本地的官场放眼望去,只有自己这个异类,是一个切入点,那么,这么一想,自个被请来此地的目的就不言而明了。
也是,这位状元郎虽然官场上的出身很好,可想要尽快取得政绩,还有比办这样的大案更合适的吗?
只是,他也不是一点隐忧都没有,万一这个巡按大人,年轻气盛,最后斗不过那些老狐狸,灰溜溜的走了,自己这个小卒子怎么办,那可就彻底没有退路了。
要不要继续赌下去?要不要?
就在徐同知还拿不定主意时,柳折眉再次开口了:“什么下情?”
“巡按大人,去年水灾太大,灾后,虽然府衙已经尽力安置灾民了,可还是有一部分灾民的土地,被本地的大族买去,这些灾民失去了田地,又无以为生,才做出这种作奸犯科之事。”
徐同知在没有彻底拿定主意前,自然不会将所有的底牌都揭开,他也没有说谎,这些灾民们有一部分是因为失去了田地才沦落为山贼的。
可这兼并田地的事情,那个地方的都有,也没有人说,当地的大族不能以低价购买良民的田地呀。
“只有这些吗?”柳折眉闻言,并没有评价这徐同知的话,而是继续发问道。
这次,徐同知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静默了片刻反问道:“巡按大人还想知道更多的吗?”
“这就要看徐同知怎么想了?”柳折眉也高深莫测道。他既然要从本地选一个得力的人,自然要对这人的能力品行还有各方面做个测试,就目前来看,这徐同知还是一个看起来能够用一用的人,不过,要揭开这样的盖子,选择的合作者,绝对不是胆小如鼠,心中没有一点成算之人。
“既然巡按大人找上本官,那就证明本官在巡按大人眼中,也不是一无是处,还请大人屏退左右,本官有事要和巡按大人详谈。”徐同知被逼到这个份上了,干脆心一横,打算赌一把。
柳折眉闻言,心中还是松了一松,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更别说他这个强龙还是一条过路龙,如果这个徐同知不配合,再想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还真不容易,到时候,这事情就成了僵局,而他还有杭州那边的事情再等着自己,根本在这里耽搁不了多长时间。
此次他打算,如果这徐同知手中也没什么证据的话,那他就只能先留些人在本地查访,先去处理倭寇的事情,
如果这徐同知手中有确凿的证据,他就快刀斩乱麻,将这事查清楚,然后给圣上上折子,让朝廷再派钦差来进行收尾工作即可。
虽说他还是比较信任跟着自己一起前来的众人,可还是挥手让这些人先退下了,这等比较机密的事情,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夜晚,府城的许多地都静悄悄的,可对城西的本城大户唐家来说,才是正热闹的时候,今日恰好是唐家老爷的六十正寿。
六十岁,对一个人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对古代的人来说,六十也算是长寿了。
唐家是本城的大户,祖上在太祖年间,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破落户,可等到熬了宣宗年间,却不知怎么的,短短时间发了一笔横财,从此开始变的富足起来。
这唐家富足起来后,可以说为富不仁,是典型黄世仁一类的代表。
唐家的祖宅最早在一个名叫唐家庄的地方,这庄子上原本十有*都是姓唐的人家,可自从这唐家发迹之后,就开始欺压族人,用各种手段将族人的田地弄到自己手中。
经过一二十年的折腾,唐家就成了唐家庄最大的地主,全庄有百分之八十的田地就归唐家所有。
一些老实的族人,成了这唐家的佃户,另一部分不敢受欺压的族人也反抗过,结果当地官府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无法为这些人做主,最可恶的是,这唐家人还跟县城的一些地痞有关系,那些家境殷实的族人如果不卖地的话,不是被想法子构陷的走入困境,就是这些地痞们上门骚扰。
唐家族人们最终受不了的,都纷纷迁往外地。
大概是唐家祖上有人对当大地主有特别的爱好,在以后的许多年来,唐家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兼并田地,最终到了弘治帝老爹成化帝时期,唐家已经不满足只是当个地主了,他们开始涉入粮食买卖。
开始作起了粮食买卖的生意,在本地,还有临近一些府县,都有他们的许多粮店,而由于经济基础的大力提升,唐家这么多年,也在人才培养上下了大工夫,虽说在本朝没有出过三品以上的大官,可四品以下的小官真心不少。
而在本地府城,还有临近的一些府县,当地的许多小吏也是出自唐家。
总而言之,这唐家在大明朝也许不算什么,可在本地,是地地道道的地头蛇。
这唐家开了粮店之后,都是在丰年,压低粮价来收购粮食,而在饥年哄抬粮食价,高价放粮。
可这时代的老百姓们大多都太老实,只能忍声吞气,谁让他们大多数人一辈子去过县城的次数都不多,更别说去别处卖粮了。
就算想去附近的府县,那里多半也是唐家的粮店,剩下的基本上也是与唐家同流合污的。
到此上任的正印官们,长期以来,形成一个习俗,到此地上任后,必须先要去唐家拜码头,如果不能让唐家满意,政令根本出不了衙门,那些需要上交的黄粮国税,根本就无法完成任务。
时间一长,虽然这些到此任官的人将唐家恨得要死,可大多数只能同流合污,唯一几个性情刚直的,不是被逼走了,就是莫名其妙地死于非命了。
而本地的知府在此已经将近八年时间了,算是在本地上任时间最长的一任知府,这么多年来,表面上看,治理的还可以。
可谁料去年竟然夏天竟然遇到了多年不遇的一场大水,有一个县城直接被水淹掉了。
事后,朝廷虽然派人来追究了责任,可最后的结论,说是堤坝失修的缘故,将当地的一个县令弄成了替罪羊。
不过柳折眉从锦衣卫的线报中得知,这个结论好像还有异议,甚至有消息称,那堤坝并不是修的不牢固,而是被人故意掘开的。
甚至还有人说,这里面有唐家的影子。
总之,不管怎么说,如果涉及到倒卖官粮的官司,这唐家绝对逃不开。
唐家老太爷六十岁大寿,本地所有的官吏们基本都到场了,唯一没有到场的一个有品级的,就是徐同知。
就算如此,这唐家大爷得知徐同知竟然不给自家面子,也是满脸的阴郁。甚至想着这徐同知很不识抬举,是不是要给对方点颜色看看。
最后还是林知府劝阻了,在林知府看来,这个徐同知虽然不知抬举,可也不是那种一根筋的,有这样一个人占着同知这个位子,总比弄走这个人,朝廷再换一个人的好。
要是来的那个人同样不识相,或者一根筋,不是自找麻烦吗?只要在能够忍受的范围内,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这林知府在本地当了八年知府,与唐家大爷私下的交情还不错,唐家虽然现在在本地很强势,可这两代,并没有什么得力的人才,也只有两个六七品的小官,在朝堂上虽然有一些人脉,可也没多少人真的将他们这种土财主放在眼里。
所以,这林知府发话了,这唐家大爷不能不给林知府面子。
在本次寿宴上,其实还有一两个陌生面孔,其中有一人,乃是锦衣卫的暗探,属于秦家老爹手下的得用人手,这次,柳折眉出京时,也被带在了身边。
这名锦衣卫暗探,明面上却是南方丝绸行的一位少东家,是真的少东家,不是假冒的,这次,恰逢其会,出现在唐家的宴席上。
这位锦衣卫暗探,在南方时,曾和唐家三爷有过几面之缘,也不过是泛泛之交,不过,这次,柳折眉从山贼的口中听到唐家后,依照他的敏锐,又怎么对这唐家不感兴趣呢?
本来,他完全可以自己假扮成某一个人物,前来赴宴,但最后还是觉得,要是这宴席上万一有认识自己的人,就弄巧成拙了,谁让自个没有自家未来娘子那出神入化的化妆术呢?
最后,还是觉得这锦衣卫暗探最合适。
柳折眉和秦韵做事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习惯多种布局,虽然他也想从这徐同知口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但也不会把希望全寄托在这一人的身上,所以这暗探就带着贵重的礼物出现在了唐家老太爷的寿宴上。
这位暗探看到宴席上当地一众官员的丑态,眼中闪过鄙夷之色,可面上却不动声色,与同坐在一桌的一些当地的士绅和商家聊天,并留心一些有用的情报。
而知府这些人当夜,许多人都没回自个家,谁让唐府的宴席那么别具一格呢,唐家也是大手笔,除了用钱财拉拢这些官员之外,还有美色。
只是不知这些官员,又朝一日梦醒,抄家砍头时,会不会觉得自己曾经享受过,已经心中无憾呢?
可对柳折眉来说,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题外话------
上章发的时候,网速卡的不行,第一遍以为没上去,过了一会又重发了一下,结果重了,重复订的请留言,柳絮通过奖励,返还一下。
不过,虽说抓住了贼人,可那贼人也不过是被人收买的街面上的小混混,被人下了毒药,如果不按照命令放火的话,就会毒发身亡。
唯一庆幸的是,在这小混混还没点火时,就抓到了他,才在内西城没有引发新的火灾。
这个小混混既然是被收买的,可想而知,所知道的东西实在不多,秦韵只见了这小混混一面,就知道,就算使出千万种手段,也从这小混混口中榨不出什么有用的消息来。
小混混这种人,只能说是最低级的棋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根基,废了就废了。
就算要继续探查,也根本没什么探查的价值来。
不过,虽然没从这小混混身上探出新的线索来,但从这一点上,秦韵也探出,这些火灾都是人为纵火,而不是为了仇杀,那么,用排除法来选择的话,最后最有可能的只有那些通过纵火达成其他目的的人。
秦韵用排除法选了又选,最后还是觉得,锦衣卫指挥使大人牟斌果然姜还是老的辣,打算将纵火的名头安置到白莲一教身上还是很有道理的。
对白莲一教的人,秦韵最早也许还有几分同情,觉得那些教一匪们最早都是过不下去日子的穷苦百姓,才逼得行出那样的事来,可如果这些穷苦愚昧的百姓被那些别有用心有野心没底线的人蛊惑,做出杀人放火无底线的事情来,她就深恶痛绝了。
更别说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和草原上的鞑子勾结,差点害了秦家老爹的性命,不管是前世还是这世,秦韵自认接受过的爱国主义信仰已经无法动摇,对那些不热爱自己民族国家的人,往往都想除之而后快。
这次连环火灾,虽然没有明确的线索指向白莲一教,可蛛丝马迹还是很指向了白莲一教。
虽然她知道白莲一教的京城分坛所在地,可因为她现阶段的能力有限,根本无法执行那么庞大的剿灭任务,才暂时缓上一缓,等到时机成熟后,才一举发动,可这连环纵火案逼得,她不得不提前跟那些人对上。
看来,从现在起,除了秦家老爹手下的人对白莲一教匪的关注外,自个也要暗地里再增加对白莲一教匪的关注。
用间是特工们最擅长的技能,说白了就是潜伏卧底在敌人的内部,秦韵在这方面是经过专业训练,有相当厉害的实践经验的。
一个堡垒的瓦解,最终还是要从内部开始,她已经决定用自己的方式选派一些人手无声无息地先行渗透到对方中间去。
可这选用的人手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挑选,绝对不能出现纰漏。
但明面上,锦衣卫还是在京城进行了一场严厉的街面严一打运动,更是严查户籍,并贴出告示,痛斥了白莲教匪在京城所实行的连环纵火案,造成了无辜百姓的死亡,当即先让朝廷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这年头,百姓们也许很讨厌贪官污吏,可大多数人还是顺民,他们更讨厌的是,平日还算过的平顺的日子,突然遭受无妄之灾。
所以,这些告示一出,虽然有些人对这告示所说的内容有所怀疑,可京城大多数百姓生活在皇城下,他们自然有一种荣誉感,对白莲一教匪这种组织的认同感并不强烈。更别说这些匪贼还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种种不便。
一时之间,反而同仇敌忾起来,为了维护京城的安宁,大家对一些可疑人等,都积极暗中举报,如果举报有根有据,还会得到内西城千户所下发的一些赏钱。
可如果不举报,自己所在的地方出了事,在这法制不完善的时代,极有可能让自己遭受池鱼之殃。
原本秦韵提出这个建议来,朝中有些大臣都很非议,觉得公布京城有白莲教匪作乱,不是弄得人心惶惶,影响京城治安吗?甚至还不利于朝廷的脸面,皇上的脸面。
可弘治帝最终还是采纳了秦韵献给牟斌的治匪方略,然后在京城中别有用心的人都陷入了人民一监督的海洋。
秦韵被任何人都知道,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一来,经过这种严打,京城街面上的小混混,乞丐,地痞,也几乎绝迹了,有恶行地都被扔到牢房去了,没恶行胆子小的,在这种敏感的时刻,为了活命,也纷纷躲了起来,有些干脆就离开了京城。
结果,锦衣卫上下,热情太高,抓的人太多,牢房都关不下了。
秦韵一句话,就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去处。
与其将这些人流放杀头什么的,还不如送到矿上去做矿工,这样免费的劳动力,不用白不用,还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毕竟,大明朝的矿产什么,多半还是属于国有的,确切地说,皇家内库一部分收入就来自这些地方的出产。
在这个严打过程中,也有意外惊喜,还真的查到了第一起纵火案的线索,最后,确认为,内西城的这连环纵火案真的是白莲一教匪潜入京城所为。
这下,有了确切的证据,那些原本上跳下蹿,对锦衣卫近来的严打工作有所不满的大臣们,勋贵们顿时哑火了。
谁让这次严打中,查出的一些肮脏事,背后本就有这些大臣勋贵们的影子呢,严打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能不上蹿下跳吗,反正他们觉得放火烧死的都是那些百姓什么的,又没烧死过自家人自家房子。
这次大明朝京城严打治理运动,有不高兴的,自然就有高兴的,虽说,在此过程中也波及了一些百姓的利益,可因为联手负责执行这项严打运动的秦韵,在此之前,制定了很详细的规章制度,严明了锦衣卫的纪律,这些下面办事的锦衣卫校尉,力士,还算尽心尽责,有几起为自个谋私利的事情,被秦韵知道后,有官身的直接被剥夺了官身,没有官身的直接也被送到矿上做矿工了。
经过杀鸡儆猴的宣示,锦衣卫中奸猾的那些人也暂时藏起了自己的尾巴,不敢再胡作非为,这样倒是对锦衣卫的名声起到了一些正面的作用。
这次,打击的对象,不仅仅是白莲一教匪,还有大明律不允许的行为,所以,持续了一个月的严打行为,也不是没有收获。
其中,抄家就有四五处,还不包括那些走关系的什么的灰色收入,在这一点上,秦韵也是很知道变通的。
她懂得,既要让马儿跑,不能不给马儿吃草的道理,这些灰色收入她截留了一部分,上交了一部分。
截留的那部分,自己只留下了两成,剩下的八成按照品级,当做奖金发了下去。
就算最低级的锦衣力士,只要参与行动的,都有五两纹银,更别说在本次参与行动中立功人员的奖励了,那可是五倍的奖励呀。
总之这次,参与的人,最终都算皆大欢喜,既在百姓心中难得留下除良安暴的正义形象,又得到了朝廷的嘉勉,还得到了上级的奖赏,一举三得,总被整日探人*要痛快的多。
这场轰轰烈烈的严打运动,前后一共持续了一月的时间,在这一月内,秦韵也忙的要死,主意是她出的,具体的执行人也是她。
因为这次严打行动,并不是只在内西城范围的,而是全京城范围的,其他卫所的锦衣卫们碍于秦韵是东宫近臣,太子的老师,也没有人明面上特意跳出来找她的麻烦,可就算如此,还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也出现过一些小的不太严重的摩擦。
经过张次专项行动,朝中知事的人,再一次将目光投到了秦韵这个女身的东宫近臣身上,她的能力和才华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了。
就连弘治帝回到后宫,私下里对张皇后说,秦韵要不是女子,将来也是宰辅之才,只可惜,她只是个女子,五年后成亲,极有可能回归闺阁中,不过锦衣卫倒是可以分出一部分权利交给她掌管。
倒是朱厚照那熊孩子,在此次严打活动中,为了培养这个徒弟的出事见识,秦韵从头到尾,都将他带在身边,扮成随身的一个护卫,跟着秦韵一起议事,一起参与行动。
这让这熊孩子兴奋不已,谁让这熊孩子的志向不是当个明君,而是当个大将军呢,严打行动,虽然和正儿八经的打仗比不上,可多少也有其很强的刺激性,这熊孩子玩的不亦乐乎,还在严打过程中立了一功,等严打结束后,还意犹未尽,问何时还有这等机会,换秦韵一个白眼。
虽说她带着这个地址观摩学习,可同时也清楚,里面有无法避免的风险性,要是这熊孩子出个什么事,那自己头上的脑袋就长不牢了,好在一切还算顺利,她终于能松一口气了。
此次,锦衣卫所知的白莲一教,在京城的人员几乎被一网打尽,只有个别少数的去向不明。
在此过程中,秦韵还通过下面人的回报,得知那白莲教大师兄曾在京城出没,可惜,对方不是草包,不知是早早得到风声,或者还是别的缘故,就是没抓到人。
更何况,秦韵清楚,锦衣卫中虽然也有一些武力值比较高的人,可正要论起来,能不能超过那位白莲教的大师兄,很难说,如果没办法抓住人,就算将人堵住了,反而是种麻烦。
而以锦衣卫的名头,又无法堂而皇之地动用神机营的火器。
秦韵也没想着,通过短短一个月还是有范围的专项治理活动,就能消灭了一个蔓延几百年的组织。
她能保证的只是将京城中的那些人清除掉,并顺便威慑那些专门针对自己的人,让他们短时间,无法轻举妄动。这就足够了。
白莲一教,还是要从长计议的,要彻底消灭对方,只要在自个的有生之年,能达到这个目的,都很不错了。秦韵在这一个月内,虽说手底下的重要事情,是这次严打活动,可并不是说她手底下没有别的事情。
要办大明皇家报的事情,终于得到了弘治帝父子的认同,可在经过内阁时,三位阁臣大学士,都是有眼光的人,他们一下子就看出了这报纸一出来的利与弊,可对报纸的定位,还是意见不同。
他们很清楚,大明朝的文人地位之所以很超脱,是因为读书人掌握了这时代的话语权。
而报纸一出,不仅是开启民智,教化百姓什么的,更是让一部分人通过这种舆论武器也掌握了话语权。
而且他们更担心,一旦让民众知道更多的国家大事,会不会动摇大明统治的根基,所以争执不下。
最终还是确定了办报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自然是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三个基本点,也无非是官面上的几个理由,教化百姓,开启民智什么的。
于是,不过为了以后不出现麻烦,弘治帝和内阁最后还是确定了几个新的职位,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大明出版审查总署的相关负责人员,是从吏部文选司选调了三人,一正两负,还有从翰林院抽调了两人,主要是负责报纸内容的审查工作。
虽说这几人有审查的职能,可秦韵还是建议,每一期在出版之前,就算经过这几人的审查,样稿必须先要送到弘治帝的龙案上,经过弘治帝的允可方可发行。
秦韵已经预见到,随着自己将来在大明朝堂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多,对大明朝的改变越来越多,将来必然要与内阁或者朝堂上一批守旧的老头子对立,报纸这个舆论工具,绝对不能将审查职能交到内阁手中。她要防患于未然。
自古以来,君权和臣权本身在许多时候,就是对立又统一的,弘治帝是个聪明人,自然也不想将这份权利交到臣子手中去。
大明朝的皇帝们之所以喜欢弄厂卫机构,在许多时候,也是为了巩固君权,对抗臣权,有了报纸这东西,不但可以将自己的政令刊载上去,让天下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还可以通过报纸百姓民生栏目,了解百姓们一些日常生活,而不至于守在皇宫这牢笼中,被下面的臣子蒙蔽。
好在古代就有这点好处,弘治帝虽然不是一个很强势的皇帝,可他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往往也没有臣子敢轻易反驳。
再说了,*本就是封建皇朝的特点,不会有人觉得弘治帝这是独一裁什么的。
办报的前期准备都是秦韵一个人操作的,到了后期,加入的人员多了,也形成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只要按部就班,不出现什么大的变故,应该就会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大明朝的第一份报纸,政治色彩还是很浓烈的,最后,还是决定取名《大明皇家报》名字虽然有些直白,可一目了然呀。
负责本份报纸的总编纂官,秦韵自然是当仁不让了,原本,她是想将这功劳挂到柳折眉身上去。
可没想到,当日两人见面,虽然柳折眉建议她去国子监找人,可却不同意将这份功劳放在自己身上。
最后,秦韵也没有勉强,她知道,像柳折眉这样的人,虽然也会变通,可也有自己的骄傲,当初替考是不得已,没有出席,可那试卷的内容基本上还是秦羽根据柳折眉的底稿所写的。
可这次办报的事情,柳折眉坦诚,他将来是要外放的,不可能永远留在京城,而办报这事情一看就是清贵的文官会做的事情,而柳折眉是有野心的,他将来如果想要位极人臣的话,必须要有外放的资历。
这样一来,当这个总编纂官就很不合适了。
秦韵听了之后,也觉得自己先前的想法有些欠妥,最后还是决定,自己既然看好柳折眉,就不能将他看成一个傀儡,还是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的好,如果他的将来处处又自己操作的影子,他又怎么能成长的起来呢?她也不想让他永远笼罩在自己的阴影下。
不过,柳折眉还是提出,在办报过程中,他还是很愿意协助的,只是,还没来得及,就被外放钦差了。
由于这时代,还没有星期的概念,最后秦韵还是决定,五天出一期,这样的时间空隔,也是没办法的,谁让秦韵动用了锦衣卫的一些情报系统,来进行稿件新闻的收集,传递信息还是太慢,印刷发行什么的也慢,不能像现代一样弄个大明皇家日报。
每日一期,在这时代,是不现实的。
大明皇家报,是个新鲜的事物,在此之前,根本就没有成例,前几期,自然是不能妄想产生经济效益了。
最后秦韵决定,前五期免费,从第六期就开始收费,一份报纸五十个铜板。
在古代书籍很贵的情况下,这五十个铜板实在不算什么,而且能买得起报纸的人,通常都是识字的人家,有能力读书的人,经济条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五十个铜板还是愿意出的。
最主要的是,秦韵这份报纸可是吸收了后世大部分先进经验的,她对自己这报纸的质量有信心。
第一期,因为是试水,经过再三考虑,最后确定,先行发放五千份,这五千份都是免费发放的。
除了四品以上的官员人手一份之外,京城的各个衙门也发放了几份,供其他人观看,其余剩下的都是茶馆客栈这种消息流通的地方发放。
不管是那个时代,人们对新鲜的东西,总是有相当的好奇心,以往,大家所能看到的只有朝廷的官方公文,邸报,这种传抄出来的受众面积特别小,老百姓们更是接触不到。
可这大明皇家报,是个什么东东?
秦韵假公济私,锦衣卫衙门凡是卫所之上的衙门也都免费发送几份,为了让这报纸在最短时间内扩大受众范围,引起关注,她还找来了一些托。
这些托基本都是在茶馆,客栈等公众地点讲书人,对这些人来说,他们有些本就是锦衣卫的探子,负责在这些地方打听消息,而有些人则是临时被秦韵事先雇请的,负责报纸发放到他们手中的读报人。
在一个缺少娱乐的年代,大明皇家报,如果说第一期还有许多人不知道的话,那么,到了二三期,全京城认字的人恐怕八分之八十都知道了,不认字的人常在街面走的,许多人也听说过这东西。
这报纸的发行,同时也繁荣了读报地点的生意兴隆,许多人为了听听这个大明皇家报,竟然专门等到茶馆等地方去喝茶聊天。
为了打响名头,这前几期绝对是精华,当初这报纸的第一期样刊送到弘治帝手中时,弘治帝看完后,就皱了皱眉头。
不是说这报纸的内容有什么犯忌的地方,而是弘治帝觉得这报纸的文字功夫太差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太小白了。
这本就是秦韵预料中的事情,她没想着将这东西办成曲高和寡的东西,她希望将来读报纸的人,不限定在读书人中,只要认字不少的人就可以看,不在乎对方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这样才能起到掌控舆论,开始民智,教化民众的作用。
要是满篇的之乎者也,秦韵自个看起来都费劲,更别说其他人了。
好在弘治帝也是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秦韵的意思,在这一点上,他和秦韵想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
不过朝中一些迂腐的夫子们,看到第一期大明皇家报时,可是对此嗤之以鼻,有些人甚至还觉得大明皇家报的文字形式太过于下里巴人,上不了台面,直接上折子弹劾大明皇家报的编纂成员水平太低,丢人现眼。
在朝堂上还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秦韵早就知道,这报纸要是办好了,这里面的利益还是很动人心的,在报纸发行的前两天,她就放出风声,暗示了这报纸的合伙人都有哪些人,那都是大大有背景的,暗示有些人不要没事找事,犯到自己头上来,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不消停。
这里面将来不仅有经济利益,还有很大很诱人的政治利益。秦韵是太子老师,他们虽然不明着攻击秦韵不学无术,可暗地里却含着这样的意思。
结果,又引发了一场朝堂大辩论,最后,以秦韵把两位老臣气的差点吐血而告终。
由于前五期,是免费发送的,秦韵除了第一期是五千份之外,第二期和第三期不得不加量,印了一万份。
可这东西很快就被京城大多数读书人所接收,就算那些迂腐的看不起这文字太白话的老夫子们,也是边看边骂,为了找毛病,挑刺,他们看报的积极性同样很高。
而一些来京的人,或者朝堂上有关系的人,为了让全国各地的一些亲朋好友,同僚什么的早日看到这个新鲜的报纸,竟然有人花一两银子收集前三期的报纸。
可就是这报纸的数量实在太少了,于是到了第四期,有些京城的读书人,干脆跑到大明皇家报的编纂报馆,提出多印一些,哪怕第四期就开始收费也无妨。
由于这些读书人声势浩大,还是引起了轰动,谁让先前经过一个月的严打,京城地面实在太清净了,如今难得有这等事情供人娱乐。
报馆的这些编辑们,大多都是从国子监抽调的,还有秦韵通过锦衣卫系统请到了几个才学出众,意识开阔的大儒,见此情形,为了安抚这些读书人,只好报与秦韵做决定。
此刻,秦韵和朱厚照这熊孩子就坐在报馆对面的一处酒楼上看热闹。
自从秦韵向弘治帝建议,如果要让朱厚照这熊孩子,尽快成长起来,还是到外边多历练,别整天关在宫中将大道理之后,弘治帝还是给这熊孩子给了很大的出行自由,只不过,暗地里,还是派了暗卫保护这熊孩子。
“师父,外边那些读书人都闹成这样了,第四期我们是否要加印收费?”大明朝到了中期,读书人厉害起来,有时逼得皇家都无可奈何,不过这次,朱厚照这熊孩子觉得,这不管怎么说都是好事,毕竟,大明皇家报,他这个当太子的,可是占了四成股,如今,有人想尽快花钱看到报纸,他自然高兴。
再说,这报纸的第一版,都是涉及的朝廷最近的政令什么的,还是秦韵吩咐他挑选整理出来,送到报馆的,而自己参与的事情,他的关注度自然高。
“不急,说出去的话,怎么能言而无信呢,更何况,物以稀为贵,这也算是一种饥饿营销。而且,如果他们嚷一嚷,就如了他们的意,那以后遇到大事小事,他们都开始嚷嚷,那怎么行?”
这报纸还没有在自身作用显示前,就先引导了一次舆论,这些书生的行为,何尝不是这报纸诱导的一个后果。
报信的人最后找到秦韵,被秦韵不负责任地交给他们处理,最终这些读书人也只好雷声大,雨点下的继续等待。
商人们总是最善于发现商机的,有些人就觉得贩卖报纸这里面蕴藏着很大的商机。
一些背后有势力的商家就找上门来,打算做个总代理,可秦韵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自然不希望报纸的发行被垄断掉,虽然对这些人,可以允许他们最大贩卖额度不超过两百份,要想更多一些,免谈。
由于前五期,供不应求,到了第六期,收费报纸,只好加印到五万份,其实就报纸的成本来说,这一份报纸,只有四页,也是处于亏损状态,印的越多,亏损的越多。
当初就这价位的选择上,参股的英国公,还有寿龄侯这些勋贵国戚们,就建议为了盈利,至少每份一百个铜板,可被秦韵给拒绝了。
报纸这东西,最终她还是觉得以广告收入来盈利,并顺便促进大明朝商业经济的发展,而不至于落后与西方世界。
而且,五十个铜板,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用来看几张报纸,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更别说,一百个铜板了,要是一个月看五期报纸的话,那就是五百个铜板,半两银子,一年下来也需要十来两银子,普通老百姓,谁出的起这个钱。
最后,还是将价位定在了五十个铜板上。
这五万份,其实京城的需求量大概是其中的一半,剩下的还是送到了京城以外的地方。
到了第七期,那些背后参股的人,终于试着在报纸上做广告了,当然给自己做广告,也是先看看效果的,就加印了一页。
结果,一个月后,那些店铺的生意一下子开始大好,这些英国公他们乐了,有关系听到风声的商家们,开始一拥而上。
但这里面的商家良莠不齐,好在秦韵手中有锦衣卫的力量,这些商家申请后,需要一个审查资格的过程,要是同期人太多了,还有竞标决定归属。
这样一来,到了第三个月,由于广告收入的强大,不仅抵消了报纸成本的亏损,已经开始盈利了。
在此期间,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大明皇家报办的红火,也有一些人动了心思,这些人中有一些商人,虽然知道这里面的商机,可他们也知道,依照他们的身份,根本没有资格再办报纸。
可还有一些人,看到这报纸对读书人未来利益的侵害,也打算办一份报纸,不过这报纸内容主要是用来吟风弄月,刊登一些所谓高雅的诗词歌赋等内容。
其实,也就是想跟大明皇家报打擂台,最后,这份报纸还是通过了大明出版发行总署的首肯,给出示了相关证明。
只是,这份报纸,受众面实在太窄,发行量不足,大明皇家报的十分之一,这些都是后话了。
如果说这两个月内,京城只有严打和大明皇家报发行这两件事最引人注目,可对朝堂重臣来说,南方的倭寇,仍是他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秦韵在这期间,也收到了柳折眉的两份书信,从书信的内容来看,那边的情形很是复杂,恐怕一时间,无法马上回京。
除了柳折眉送来的信之外,浙江府那边的锦衣卫也暗地里有信件送到京城来,只是其中的情形,不容乐观。
除了政事之外,柳折眉信中还有两首情诗。
秦韵怎么也没想到,她教给这家伙的莫尔斯密码,第一次竟然被这家伙拿来写情书,害的她刚一开始,还以为对方有什么机密大事才用这东西呢。
这时代的人,写情书恐怕就算是最直白的表达方式了,要是按照那些书香门第的规矩,都是不合规矩的。
虽然看着有一大篇,其实归根结底,不过九个字,刚离别,就很想你,想你!
想念吗?秦韵承认自己生来就不是那种疾患黏黏糊糊的人,对着家伙,挂念倒是有几分,想念还有些不及吧。
时间倒回两个月前,且说那日,柳折眉离开京城后,路上也没敢耽搁,就一路日夜兼程向杭州府赶去。
不过,他不耐烦一路上经过府县的应酬,就让钦差仪仗在后面稍微走的慢一些,而他自己则带了几个人,扮成游学的书生,先行一步。
这一路上,也不怎么太平,出了京城,还没有进入南直隶范围,就遇到一群山贼,半路劫道。
不过,这些山贼看起来,应该是真的山贼,武力值实在不怎么样,柳折眉身边带的几人,可是秦韵亲自为他选择的锦衣卫中的佼佼者,所以,三两下,就将这些山贼给处置了。
后来才知道,这些山贼,只不过当地去年发了水灾后,没有得到安置的百姓,当地的官府勾结商户,不但将官仓里的粮食倒卖,导致水灾后,无力救灾,还丧心病狂地将朝廷下发的赈灾粮给倒卖掉,导致这一地,去年水灾就死了数万人,水退之后,当地的商户地主,利用这些灾民手中没有良种耕种,用很低的价位将这些百姓们的土地给买走了。
这些百姓失去了田地,无法谋生,去当山贼,就不奇怪了。
而本地的知府,县令等多名官员勾结,蒙蔽上官,朝廷对此地的情况竟一无所知。
柳折眉虽然是钦差,可他的职责主要是抗倭钦差,原本他不该多管闲事,可他毕竟还不是一个彻底的政治生物,还有良心二字。
明知他要想揭开这个盖子很难,可要是就这样无动于衷,他也良心不安。还有一点就是,杭州府那边传来最新军报,倭寇烧杀劫掠之后,已经暂时退去了,毕竟倭寇那点人,虽然凶残成性,可就凭那些人,占据一座城池不放,只能是取死之道。
既然倭寇已经退了,他这个钦差赶到,也只是做一些秋后算账的事情,所以,他最后决定,还是在此地停留一段时日再说。
自从得知这些情况之后,他将手底下带来的锦衣卫探子们都散了出去,想知道倒卖官粮的事情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如果程度比较轻,他可以暂时先放一放,如果程度严重,只有给朝廷上秘折了。
倒卖官粮,在大明律内,那就不仅仅是丢官去职的问题了,而是砍头抄家的大罪,如果他真的想揭开这个盖子,还不知要面临多少阻力。而本地的官府,还有那些奸商们,得知他如果想要揭开这个盖子,又怎么会让他轻易如愿。
轻者,他无功而走,重者,恐怕还有性命之忧。不管怎么说,这件事,他必须得慎重再慎重。“见过钦差大人。”一位五十来岁员外打扮的人被带进锦衣卫在本地的一个联络点后,去除了对方蒙在眼睛上的黑布,当对面看到坐在主位的柳折眉时,眉目闪烁了一下,上前见礼道。
“徐同知果然是个聪明人。”柳折眉也出声道,在锦衣卫将这位徐同知带到自己面前,对方刚看到他,就喊出他的身份时,柳折眉也大打量这位被全府城大多数官吏孤立的同知大人。
明朝的管制,有主官还有佐官,同知这个官位,就属于佐官,一般级别都是六品或者从六品,是辅助四品的知府管理一府政事的,可实际上权力有限,有时都比不上一个七品的正印官权利大。
要是和知府这个正印官关系不好的话,可想而知,那日子绝对不好过。徐同知在本地上任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去年水灾后,才被调任此地。
可要说这徐知府在本地的人缘,实在差的不一般,几乎是被本地的官员所排斥的,要说这中间的具体原因,经过锦衣卫的调查,只说这徐同知在上任一个月后,就得罪了同僚,从此之后,就坐了冷板凳。
这样一个人,连同僚的关系都搞不好,听起来像脑袋不太灵光,偏偏,这个同知在以往的传闻中,却是个精明能干之人。
柳折眉既然想查清这里面的道道,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切入口来试探,可本地的官吏已经沉壑一气,他无从下手,只好剑走偏锋,想先会会这个徐同知。
结果这一见,发现对方却是一个不能小觑之人。
“本官听说最近有今科状元郎身为钦差经过本地,可一直没有什么动静,今晚见到大人,才知道大人到了本地,不知大人请本官来,有何吩咐。”这徐同知定了定心神道。
虽说这徐同知刚才脱口而出的话看起来有几分冒昧,可他何尝不是在碰运气,话说今晚,他在自家书房中独斟独饮时,房间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这不速之客,虽说一身黑衣,却没有藏头漏尾,而是直言不讳道,他家主子请自己走一趟。
任谁在没有摸清对方的身份前,也不愿糊里糊涂地跟着去,可这不速之客的口气很大,并直言,如果他不去的话,以后会后悔的。
这徐同知的出身实在很一般,不过是一个举人,在进士满地跑的大明中期,举人做官已经很少了,而这徐同知先从一个八品的县丞,混到一个七品的正印官,现在又混成了六品的同知,这本事还是很有几分的。
原本他以为从偏远的县城混到中原腹地的同知,这日子应该可以好过一些,可谁想到了任上,却处处不顺,这心情又怎么能欢畅起来。
徐同知这样的人,天性里本就有一种赌性,不走寻常路,既然在同知任上干的这么憋屈,又见这不速之客,气势如此之足,自己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还不如赌上一把,当下就乖乖地随着柳折眉带来的这位锦衣卫百户来见柳折眉了。
至于他之所以能一下子喊出柳折眉的身份,其实也有点运气的成分在内,这徐同知虽然不认识柳折眉,可柳折眉身后的一个锦衣卫总旗,他却是以前在京城述职时偶尔见过一面。
这徐同知的记性还不错,特别是当日见这锦衣卫小旗时,对方正在做的事情,让他记忆深刻,在电光火闪一瞬间,他突然想到了最近听说的传言,当今新科状元郎柳大人作为钦差可能经过本地,他福至心灵,马上对柳折眉的身份进行了猜测,并赌性一发,直接喊了出来。
如果赌对了,他一个举人出身的六品同知在朝堂上并无什么大的靠山,而这位年轻的状元郎的种种事迹,他们也听说过一些,特别是京城前一个月,自己努力交好的工部员外郎曾来信,提起朝堂上最近的一些大事,特别提到那位让宁王父子灰头土脸的甚为东宫洗马的锦衣卫千户,与这位新科状元郎的关系。
不管这一对未婚夫妻在别人眼中多么妖孽,可对他这种没有稳固靠山的人来说,如果能搭上这条线,以后的前程还是有的,怎么着,也能从本地这个泥窝出去。
要是自己再赌一把的话,说不定还能再升一两级呢?
果然,自己赌对了,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那个坐在上面年轻人的身份,可对方的气度怎么也看着不是寻常人,更别说,这世上没几个人吃饱了撑的,敢冒充钦差。
柳折眉闻言,却没有马上接话,就这么垂下长长的眼睫毛沉思。
这徐同知一下叫穿自己的身份,让他不得不多想,是不是自己来到本地的身份已经暴露了,被当地的官员知道了,要是已经暴露了自己的身份,那么,他是打算继续留在暗中,让本地官府摸不着头脑,还是直接走到明路上,大张旗鼓地先见见可能牵扯其中的其他人。
徐同知看到这位钦差大人久久不说话,摸不清柳折眉的性子,当即心中有些七上八下,可他毕竟是在官场历练过多年的人,下面这些基层是最锻炼人的,当下觉得自己刚才说话有些冒昧了,接着,又猜想钦差大人来到此地没有找别人,偏偏找了自己,是不是别有用意。
难不成,钦差大人也觉察到了那件事情,他本就犹豫不定,是不是将这件事情捅到钦差大人面前,作为进身之阶,可这位钦差大人的心性他还是摸不清,打算先等对方出牌再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可对方现在久久不出牌,反而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片刻后,柳折眉不再纠结,他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想揭那个盖子,就必须在本地有可用的人手。
本地锦衣卫只有一个据点,也不过十一二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得力的人,更别说,当地发生这样的事情,也不知道,去年有无报上去。
在他看来,这倒卖官粮之事,绝非小事,如果本地锦衣卫真的上报,那么,锦衣卫上面不可能不留意这件事,除非报了上一级,又给压了下来,或者是锦衣卫指挥使牟斌最终压了下来,才让这件事没有暴露出去。
在柳折眉没有现身之前,就先行一步,为了防止消息走漏,将本地的锦衣卫据点那十一二个人给纳入了监视探查范围内,目前,这些人有没有问题,还需要等待进一步查证,
如果可以的话,他还是想先将这个徐同知收为己用,所以,他再次抬起头时,直接直截了当道:“你们已经知道本官到了?”
“这个,回大人的话,在本官被带来之前,并不知府城其他衙门的官吏是否知道巡按大人已经到了。”徐同知这话并没有说死,他不相信,这地方就只有自己一个聪明人,更别说,知府在本地已经为官多年,手底下的眼线众多,说不定这钦差大人一进府城,就被盯上了呢?
如果这钦差巡按真的被盯上了,那也不妙呀,不知这钦差巡按到底本事如何,自己要不要将自己的全家性命押上去。
“徐同知可知,本巡按派人请你来所为何事?”
“本官不知,还请巡按大人示下。”
“本巡按身为钦差,刚进了你们的治下,竟然有山贼来打劫本巡按,徐同知,你觉得本巡按向圣上上的折子该怎么说?”
徐同知闻言,身上有些汗湿,虽说这一府之地的治安,归根结底,也不归他这个同知来管,每一府的军权都归守备司所管辖,可要是这巡按非要攀咬,他们也不是一点干系都没有。
最最主要的是,他甚至怀疑那山贼,不会是知府他们得知钦差经过,有可能对他们不利,先下手为强了吧。
那些所谓的山贼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山贼,而是有人特意假扮的?
可不管心中怎么想,他还是马上回道:“是本官失职。”反正先告罪再说。
“你们是失职,徐同知可知那些山贼原本是什么人?”柳折眉突然提高了声音,那语气中有掩饰不住的怒气。
“本官不知,还请巡按大人明示。”这徐同知只好硬着头皮道,他已经觉察到这位钦差大人年纪不大,可这气势竟然硬生生地压了自己一头,果然非寻常人可比,这个时候,他只想知道,这位钦差大人,将自己找来,最后的底牌到底是什么。
“是去年水灾后的难民。”柳折眉在短短的这几句话中,看起来并无说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他其实一直在关注这个徐同知的应对。
“巡按大人,本官有下情要禀告。”徐同知听到这位巡按大人,提到了去年水灾的难民,难民变成了山贼,而巡按大人遇到山贼却安然无恙,说明,那些乌合之众根本就没有本事伤了这位巡按大人。
由此类推,这位巡按大人可能从山贼的口中听说了去年水灾发生后的种种情形,如果钦差大人不打算关注这事的话,大可将那些山贼交给官府,是生是死,都不用关心。
然后在大张旗鼓地找下当地官府的麻烦,得些好处,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可现在看来,巡按大人根本就没把自己遭到刺杀的事情张扬开来,那么,就只剩下一个可能,钦差大人对本地官府和奸商倒卖官粮的事情上心了,有可能打算揭开这个盖子。
而想要揭开这个盖子,本地的官场放眼望去,只有自己这个异类,是一个切入点,那么,这么一想,自个被请来此地的目的就不言而明了。
也是,这位状元郎虽然官场上的出身很好,可想要尽快取得政绩,还有比办这样的大案更合适的吗?
只是,他也不是一点隐忧都没有,万一这个巡按大人,年轻气盛,最后斗不过那些老狐狸,灰溜溜的走了,自己这个小卒子怎么办,那可就彻底没有退路了。
要不要继续赌下去?要不要?
就在徐同知还拿不定主意时,柳折眉再次开口了:“什么下情?”
“巡按大人,去年水灾太大,灾后,虽然府衙已经尽力安置灾民了,可还是有一部分灾民的土地,被本地的大族买去,这些灾民失去了田地,又无以为生,才做出这种作奸犯科之事。”
徐同知在没有彻底拿定主意前,自然不会将所有的底牌都揭开,他也没有说谎,这些灾民们有一部分是因为失去了田地才沦落为山贼的。
可这兼并田地的事情,那个地方的都有,也没有人说,当地的大族不能以低价购买良民的田地呀。
“只有这些吗?”柳折眉闻言,并没有评价这徐同知的话,而是继续发问道。
这次,徐同知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静默了片刻反问道:“巡按大人还想知道更多的吗?”
“这就要看徐同知怎么想了?”柳折眉也高深莫测道。他既然要从本地选一个得力的人,自然要对这人的能力品行还有各方面做个测试,就目前来看,这徐同知还是一个看起来能够用一用的人,不过,要揭开这样的盖子,选择的合作者,绝对不是胆小如鼠,心中没有一点成算之人。
“既然巡按大人找上本官,那就证明本官在巡按大人眼中,也不是一无是处,还请大人屏退左右,本官有事要和巡按大人详谈。”徐同知被逼到这个份上了,干脆心一横,打算赌一把。
柳折眉闻言,心中还是松了一松,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更别说他这个强龙还是一条过路龙,如果这个徐同知不配合,再想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还真不容易,到时候,这事情就成了僵局,而他还有杭州那边的事情再等着自己,根本在这里耽搁不了多长时间。
此次他打算,如果这徐同知手中也没什么证据的话,那他就只能先留些人在本地查访,先去处理倭寇的事情,
如果这徐同知手中有确凿的证据,他就快刀斩乱麻,将这事查清楚,然后给圣上上折子,让朝廷再派钦差来进行收尾工作即可。
虽说他还是比较信任跟着自己一起前来的众人,可还是挥手让这些人先退下了,这等比较机密的事情,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夜晚,府城的许多地都静悄悄的,可对城西的本城大户唐家来说,才是正热闹的时候,今日恰好是唐家老爷的六十正寿。
六十岁,对一个人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对古代的人来说,六十也算是长寿了。
唐家是本城的大户,祖上在太祖年间,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破落户,可等到熬了宣宗年间,却不知怎么的,短短时间发了一笔横财,从此开始变的富足起来。
这唐家富足起来后,可以说为富不仁,是典型黄世仁一类的代表。
唐家的祖宅最早在一个名叫唐家庄的地方,这庄子上原本十有*都是姓唐的人家,可自从这唐家发迹之后,就开始欺压族人,用各种手段将族人的田地弄到自己手中。
经过一二十年的折腾,唐家就成了唐家庄最大的地主,全庄有百分之八十的田地就归唐家所有。
一些老实的族人,成了这唐家的佃户,另一部分不敢受欺压的族人也反抗过,结果当地官府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无法为这些人做主,最可恶的是,这唐家人还跟县城的一些地痞有关系,那些家境殷实的族人如果不卖地的话,不是被想法子构陷的走入困境,就是这些地痞们上门骚扰。
唐家族人们最终受不了的,都纷纷迁往外地。
大概是唐家祖上有人对当大地主有特别的爱好,在以后的许多年来,唐家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兼并田地,最终到了弘治帝老爹成化帝时期,唐家已经不满足只是当个地主了,他们开始涉入粮食买卖。
开始作起了粮食买卖的生意,在本地,还有临近一些府县,都有他们的许多粮店,而由于经济基础的大力提升,唐家这么多年,也在人才培养上下了大工夫,虽说在本朝没有出过三品以上的大官,可四品以下的小官真心不少。
而在本地府城,还有临近的一些府县,当地的许多小吏也是出自唐家。
总而言之,这唐家在大明朝也许不算什么,可在本地,是地地道道的地头蛇。
这唐家开了粮店之后,都是在丰年,压低粮价来收购粮食,而在饥年哄抬粮食价,高价放粮。
可这时代的老百姓们大多都太老实,只能忍声吞气,谁让他们大多数人一辈子去过县城的次数都不多,更别说去别处卖粮了。
就算想去附近的府县,那里多半也是唐家的粮店,剩下的基本上也是与唐家同流合污的。
到此上任的正印官们,长期以来,形成一个习俗,到此地上任后,必须先要去唐家拜码头,如果不能让唐家满意,政令根本出不了衙门,那些需要上交的黄粮国税,根本就无法完成任务。
时间一长,虽然这些到此任官的人将唐家恨得要死,可大多数只能同流合污,唯一几个性情刚直的,不是被逼走了,就是莫名其妙地死于非命了。
而本地的知府在此已经将近八年时间了,算是在本地上任时间最长的一任知府,这么多年来,表面上看,治理的还可以。
可谁料去年竟然夏天竟然遇到了多年不遇的一场大水,有一个县城直接被水淹掉了。
事后,朝廷虽然派人来追究了责任,可最后的结论,说是堤坝失修的缘故,将当地的一个县令弄成了替罪羊。
不过柳折眉从锦衣卫的线报中得知,这个结论好像还有异议,甚至有消息称,那堤坝并不是修的不牢固,而是被人故意掘开的。
甚至还有人说,这里面有唐家的影子。
总之,不管怎么说,如果涉及到倒卖官粮的官司,这唐家绝对逃不开。
唐家老太爷六十岁大寿,本地所有的官吏们基本都到场了,唯一没有到场的一个有品级的,就是徐同知。
就算如此,这唐家大爷得知徐同知竟然不给自家面子,也是满脸的阴郁。甚至想着这徐同知很不识抬举,是不是要给对方点颜色看看。
最后还是林知府劝阻了,在林知府看来,这个徐同知虽然不知抬举,可也不是那种一根筋的,有这样一个人占着同知这个位子,总比弄走这个人,朝廷再换一个人的好。
要是来的那个人同样不识相,或者一根筋,不是自找麻烦吗?只要在能够忍受的范围内,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这林知府在本地当了八年知府,与唐家大爷私下的交情还不错,唐家虽然现在在本地很强势,可这两代,并没有什么得力的人才,也只有两个六七品的小官,在朝堂上虽然有一些人脉,可也没多少人真的将他们这种土财主放在眼里。
所以,这林知府发话了,这唐家大爷不能不给林知府面子。
在本次寿宴上,其实还有一两个陌生面孔,其中有一人,乃是锦衣卫的暗探,属于秦家老爹手下的得用人手,这次,柳折眉出京时,也被带在了身边。
这名锦衣卫暗探,明面上却是南方丝绸行的一位少东家,是真的少东家,不是假冒的,这次,恰逢其会,出现在唐家的宴席上。
这位锦衣卫暗探,在南方时,曾和唐家三爷有过几面之缘,也不过是泛泛之交,不过,这次,柳折眉从山贼的口中听到唐家后,依照他的敏锐,又怎么对这唐家不感兴趣呢?
本来,他完全可以自己假扮成某一个人物,前来赴宴,但最后还是觉得,要是这宴席上万一有认识自己的人,就弄巧成拙了,谁让自个没有自家未来娘子那出神入化的化妆术呢?
最后,还是觉得这锦衣卫暗探最合适。
柳折眉和秦韵做事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习惯多种布局,虽然他也想从这徐同知口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但也不会把希望全寄托在这一人的身上,所以这暗探就带着贵重的礼物出现在了唐家老太爷的寿宴上。
这位暗探看到宴席上当地一众官员的丑态,眼中闪过鄙夷之色,可面上却不动声色,与同坐在一桌的一些当地的士绅和商家聊天,并留心一些有用的情报。
而知府这些人当夜,许多人都没回自个家,谁让唐府的宴席那么别具一格呢,唐家也是大手笔,除了用钱财拉拢这些官员之外,还有美色。
只是不知这些官员,又朝一日梦醒,抄家砍头时,会不会觉得自己曾经享受过,已经心中无憾呢?
可对柳折眉来说,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题外话------
上章发的时候,网速卡的不行,第一遍以为没上去,过了一会又重发了一下,结果重了,重复订的请留言,柳絮通过奖励,返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