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依存
今天早上,我坐公交车去单位上班。汽车行驶到体育馆车站的时候,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太太带着两个孩子挤上了公交。当时我正好坐在车厢靠前排的位置,一看见有白头发的老人上了车,连忙冲老太太招手,让她坐我这儿。这位老太太挺客气的,推拒了一会儿,坐下之后又连连道谢,随后还跟我拉起了家常。我见她带着的两个小女孩扎同样的小辫、穿一样的衣服鞋子连书包也是同一个款式,笑着问:“这对双胞胎,是您的家孙还是外孙?一下子得两个,真有福气。”老太太听后哈哈大笑,摆手说:“我哪有这个福气啊?”她指了指左边的小丫头,“这个是我外孙女”,接着又指了指站右边的女孩与跟他们一块儿挤上车的的另一名妇女道:“那孩子,是她家闺女。俩小丫头在一个学校读书,是好朋友,平时就形影不离。那个丫头买什么,我家这个听了就撒泼,非要买一样的。衣服要买一样的、鞋子要买一样的,连书包和文具都要买一样的。每次走出去,别人都以为是双胞胎。”我听了老太太的话,颇为惊讶地打量那俩个小女孩。仔细一看,两个孩子的面部五官确实长得不太一样。正在我打量他们的时候,老太太的外孙女不满地嘟起嘴巴嚷道:“才不是呢!是郭媛媛,她什么都要学我!”另一个女孩闻言,也嘟起嘴巴抱起妈妈的手臂嚷道:“不是,是张佳她学我!”那一瞬间,我真觉得自己有些眼花了,尽管长相并不相同,可两个小孩的神态动作,简直一模一样!
到了单位,我坐在大办公室里,一面吃早餐一面把公交车上遇到那对“双胞胎”的事讲给陈莹听。陈莹听后,双肩一颤,掩着嘴巴道:“仔细想想,怎么觉得有点恐怖?”
“是么?”我歪头,大口嚼着糯米饭,将吸管使劲戳进酸奶瓶里,“其实当时我也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总之,特别扭。那俩小孩其实长得不像,但说话的时候,面部的表情和神态,就像是同一个人。”
旁边的刘松听了我和陈莹的闲聊,不以为意地笑了笑,说:“这有什么?你们女孩子之间,不就喜欢互相模仿吗?什么衣服啊、发型啊、饰品啊,就连找男朋友都喜欢找一样的,这叫什么来着……哦,对了,好闺蜜!”
刘松这话打击面有点广,我跟陈莹一听他那歧视妇女的语调,同仇敌忾地白了刘松一眼:“闺蜜怎么了?好好端端一个词儿,你别瞎糟蹋,你懂个屁!”
“是、是、是,我不懂,你们女人的心思,谁敢懂啊……”刘松笑着,忙不迭摆手,接着他愣了一下,似乎突然想起个什么事儿,随后扭头对我道:“对了,刘姐,我记得以前有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初中生女生,专门模仿同学,吓得被模仿的那个接近精神失常,她后来她自己又自杀……反正事情挺复杂的。你要是感兴趣,去翻下老档案,那个被模仿的孩子拒绝上学,家长找黄老师做的咨询。”
刘松说的这件事儿,我并没有什么印象。吃完早餐后,大家都忙着做事,也就把这个话题抛之脑后了。等了下午四五点,该忙的忙完了,我坐在电脑前,又想起这一茬,于是登录档案管理系统,查了一下刘松说的这个案例相关记录资料。
2007年6月,一位张姓家长找到了黄老师,咨询有关儿童叛逆厌学的问题。张女士称,她的14岁的女儿小颖已经一个月没有去学校上课了。家长骂也骂了、打也打了,但孩子就是不去学校。孩子的父亲为此十分恼怒,想要强行把孩子扭送到学校去,但孩子的反抗十分激烈,死死抓住房门、咬她爸爸的手、满地打滚、尖叫、用头撞门甚至在哭叫中晕厥过去。黄老师对家长说,孩子用如此极端的行为反抗、不肯去学校,说明她在学校肯定遭遇过让她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必须先弄清楚是什么导致她抗拒学校,一味地打骂她,非但不起作用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反效果。家长说,是的,这个他们自己也检讨了,但孩子拒绝上学的原因实在是令他们无法理解。
张女士说,她与丈夫是机械厂的普通职工,都属于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女儿小颖性格像父母,活泼开朗。小颖自小就跟职工家属院里的一群小伙伴一块玩着长大,小学读的厂办小学,初中是按片区分配,班上很多同学跟小颖早就相熟,上学放学总是好几个人一块儿走。小颖在学校学习成绩虽然不拔尖,但也不算落后,排班里十一二名。从前并没有厌学、排斥学校的情况。所以张女士完全无法理解,女儿为什么突然不肯上学。
“小颖有没有跟你们讲过,她在学校遇到过什么让她不愉快的事情?”黄老师问。
张女士皱眉回忆了一会,说:“有啊,还挺多的,这孩子话特别多,每天放学回来都爱拉着我讲,说坐她后排的男生不爱卫生挖鼻屎弹她,谁特别财迷、小气,谁装模作样很讨厌,老师表扬谁没有表扬她……哎呀,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黄老师问:“在她表现出抗拒上学之前,她有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举止?”
张女士想了一会儿说有,不过事情发生得比较早。
“去年12月份,他们老师打电话让我去学校,说小颖在学校里惹事了。她欺负同班的一位女同学,把对方拉进女厕所,浇了一桶凉水,还打了人家十多个耳光。当时可是冬天啊,那孩子浑身衣服全部湿透,脸也被打得有点儿红肿。当时对方的家长也在,非常愤怒。对方家长当着我的面跟小颖说,‘我听棋棋说,你和她是朋友啊。她把你当做朋友,你怎么能这么欺负她?如果我打你十几巴掌,你会不会痛?你是小孩,我不能跟你计较,但往后你再欺负别的孩子,我就打你妈妈,因为是她没把你教育好。’”
张女士说到此处,对黄老师解释道,他们家虽然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平时对孩子管教也是严格的,怎么都想不到小颖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当她听到对方家长的话,感觉就像被人打了十几巴掌,脸上火辣辣的。张女士先向对方家长郑重道歉,又拉着小颖让她道歉。没想到,小颖十分倔强,拒绝向那位同学道歉。这让张女士非常生气,也不顾地点场合,直接打了小颖几个耳刮子。回家之后,小颖爸爸知道了这件事,要求小颖写检查和道歉信,小颖发脾气拒绝,她爸爸又打了她一顿,最后小颖妥协了。
“那之后不久就是期末考,接着就放寒假了。小颖被她爸爸打了,也知错了,之后没有发生什么,这件事也就过去了。今年开学之后,大概过了一两个月,这孩子开始有点反常,平时放学回家话挺多的,突然就沉默寡言了,而且脾气暴躁,动辄就发火撒泼大哭大闹。为此她爸打了她好几次。五一过后,她不肯去学校上课,一开始是装病,被我们揭破后,她就开始撒泼。”
从家长的述说中,黄老师发现,在对小颖的教育方面,家长采取的主要办法就是打骂孩子。这样非但无非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拉远了亲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最亲近的人完全不理解自己的感受,如此,她自然也不会向父母讲述自己的烦恼。在跟家长做了分析之后,黄老师希望这位家长能带孩子本人过来做心理咨询。在第二次咨询时,黄老师见到了小颖。在黄老师问及小颖不肯去学校上学的缘故时,小颖说:“他们都在议论我。”
“他们,指的是谁?”黄老师问。
“班里的人,老师,还有别的班的人。”
黄老师问:“那些都是你认识的人吗?”
小颖回答:“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
“你认为他们在议论你些什么?”
“他们说我坏话。”
“你听到了他们说话的内容?”
当黄老师问到这个问题,小颖的情绪显得有些失控了。
“我不知道,但他们都在说我,他们全部都在讲我的坏话,老师在讲,同学讲,那些不认识我的人也都在讲。他们以为小声讲我就听不见了,我爸爸妈妈也讲,他们晚上关起门偷偷讲……”
黄老师:“你觉得他们不理解你的感受?是吗?”
此时,小颖的情绪已经非常激动了,她站起来,哭叫道:“理解个屁!他们什么都不知道!老师、还有那些人!他们都不知道,她什么都要学我,我的东西她都要,现在她满意了啊,装弱小,骗人同情,都是我的不对,她满意了啊!我的朋友,我的东西,全部都是她的了,她就高兴了啊!”
那一次咨询,因为小颖的情绪太过激动而中断。在后续的咨询过程中,黄老师逐渐了解到了让小颖内心痛苦不已、拒绝上学的原因。
2006年10月,刚进入初中的小颖,因为性格比较开朗,在班里很活跃,被老师安排与一位名叫棋棋的内向女孩同桌。据小颖说,棋棋是语文老师的侄女,调座位的时候,语文老师曾嘱咐小颖,多照顾性格内向的棋棋,帮助她在班上交到新朋友。对于老师的嘱咐,小颖非常上心,不论做什么都拉着棋棋和她一块儿。可是不久之后,小颖发现,棋棋做什么都会模仿自己。比如小颖买了包书纸,棋棋也会买一模一样的,小颖买了新笔袋,棋棋也买一样的,甚至于两个女孩去学校门口买奶茶,棋棋也会跟小颖买同样口味的。一开始小颖并不以为意,因为关系好的女生之间经常会这样,可棋棋模仿小颖的行为却越来越多,跟她穿一样的衣服、扎一样的发式、用相同的发饰,甚至连动作表情、说话的惯用语、口吻,都在模仿小颖。小颖心里隐隐感觉到一丝不快,逐渐地借故不与棋棋一块儿行动。
有一天,小颖跟在校外精品店看到一个会眨眼间头发能变色的洋娃娃挂件,她十分喜欢,但这个洋娃娃挂件是进口商品,价格很贵,一个要七八十块。小颖知道父母肯定不会买给自己,但她又很想要,于是在周末帮家附近的补习学校发宣传单,连发了两天,才赚够了钱。买到这个洋娃娃之后,小颖非常得意,在班上女同学之间大肆炫耀。可是第二天,棋棋的书包上也挂了一个相同的洋娃娃挂件。小颖知道后很生气,质问棋棋,为什么什么都学她。棋棋说,不是学她,而是自己也很喜欢这个东西。从那时候起,小颖非常讨厌棋棋。可棋棋对小颖却十分好,有什么好东西,总是会买一个一样的给小颖,缠着小颖一块儿玩。此后,每天放学,棋棋和其他一群朋友叫小颖一块儿走,但都被小颖拒绝。为了躲避棋棋的纠缠,小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朋友圈,每天单独行动。直到一个周五,棋棋约小颖放学后一块去自己家玩。小颖拒绝后,看见棋棋跑去对平时与自己玩得很好的朋友说:“小颖说她不去。”,其他几个孩子见状说:“她怎么搞的啊,最近这么不合群,她不去我们去!”随后,小颖爆发了。她将棋棋拉进女厕所,未待对方反应,就将厕所里一个水桶里的水全部泼在棋棋身上,拽住棋棋疯了一样地狂打耳刮子,直到其他同学将他们拉开。
这件事发生之后,小颖被学校停学反省了三天。当她再度回到学校,小颖觉得班上的同学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当时那位将棋棋嘱托给小颖的语文老师,曾在事发后的一节课后向小颖表示,对她非常失望。而另外几个与小颖从小一块玩大的伙伴也对她说:“以前都不知道,你这么凶。”在小颖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冷遇之后,只有棋棋还将她当做朋友。经常找她一块玩。但这些行为,在小颖看来都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她非常痛恨棋棋,也不再理会那些“背叛”了自己的朋友偶尔伸来的橄榄枝。她的这些行为,导致她在班上越来越不被人欢迎。被人孤立,或者说将自己孤立起来的小颖变得愈发敏感,总觉老师背着她在班上说了她的坏话、棋棋在朋友面前说了她的坏话,所有人都在说她的坏话。她无法忍受,不肯再去上学。可是就算在家里,有时看着父母窃窃私语,她认为一定是棋棋背着自己跟自己的父母说了什么,爸爸妈妈也“背叛”了她,在说她的坏话。晚上睡觉的时候,她也是心烦意乱,总觉得耳边有很多人悉悉索索,在悄悄说她坏话。
从咨询记录中所描述的情况来看,小颖当时已经有点儿精神分裂的征兆了,所幸家长比较明智,及时寻求心理援助。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心理咨询,小颖逐渐调整好了心态重返校园。当然,重返校园的小颖,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恐怕在短时间内,很难以回复到从前的开朗活泼了。
看完小颖的咨询档案,已经快到下班的点儿了,我从办公桌前站了起来,深深吸口气,伸了个懒腰,然后对旁边的刘松说:“你讲那案例我看完了,那个叫棋棋的小姑娘,真让人觉得不舒服,才那么点儿大,心机倒是挺深的。还有他们那位语文老师,自己的家的孩子心理有问题、内向不合群,死皮赖脸地托付给另外一个孩子。哦,人小孩子要是做好了,摸摸头,乖;人孩子要是没做好,就说,我对你很失望。她以为她是谁啊!有这么给人当老师的吗?要是小颖她爹妈没送孩子做心理辅导,不听话,骂,不上学,打,最后得把孩子送进精神病院啊!我要是小颖爸妈,我得找到学校去,狠狠地……”
我话还没说完,忽然听见有人推门进来,道:“刘欣杨,你在这儿摩拳擦掌打算找谁的麻烦呀?”
我一听这温暖而又富有磁性的男低音,连忙换了张脸,满面是笑地转过头迎了上去:“我找谁麻烦都不会找您麻烦。吴老师,您去北京学习回来啦呀?有没有给我们带烤鸭呀~”
“就知道吃!”吴老师笑呵呵地走进门,将手里拎着的一个盒子放在桌上,“打电话叫他们都过来吧,烤鸭、炸鸭骨架还有咱们□□吃过的那家包子,还热乎着呢!”
我举起双手欢呼了一声,立马奔出门去喊人,之前的义愤填膺,早已荡然无存。在我的呼唤下,大办公室里很快就聚集了十来号人,其中就包括当时负责小颖咨询的□□琼老师。我们一边吃,一边继续说起这件事。黄老师道:“哎呀,那件事?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但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黄老师说着顿了顿,拿了张面皮儿,夹了几根大葱继续道:“小刘,你只看了小孩拒绝上学的那份咨询档案的对吧?如果只是这么一件事,我不会记这么久。咱们每天接触那么多人,走出咨询室那扇门,来访者说的那些事也就跟咱们没有关系了,根本不会去想。这件事之所以留给我这么深的印象,是因为在拒绝上学的孩子进行心理咨询的同一时期,模仿她的女孩子,也被家长带到我们这儿来了。”
“不是吧?”我听黄老师这么一说,不由皱眉道:“她连人家做心理咨询也要模仿啊?”
黄老师摇了摇头,说:“不是那么回事。”
2007年6月底7月初的一天,某校初中一年级的一位女学生在学校教学楼顶企图跳楼自杀,被110和消防的人给救下,由校方负责人和家长一块儿送到我们中心行心理干预。人送来的时候,一句话不说,不停地哭。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表示,这个孩子平时非常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导致她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全班同学的排挤。
当时黄老师就奇怪了,一个乖巧的孩子,可能行为性格内向、自卑而被人忽略,但不至于被全班的同学集体排斥在外吧?后来学校老师打电话回去问才了解到,班上同学排斥这个女孩的原因,是因为她专门模仿别人,有一个被她模仿的学生一个多月都没去学校上课了。所以班上就有人传言,这个女孩懂得某种巫术,会诅咒别人。于是,全班同学联合起来,谁也不理她,所有人都无视她。这个孩子的内心本来就脆弱敏感,想不通就爬楼顶去了。
“这个孩子就是棋棋?”我问。
黄老师说,是的,最初,她也没把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后来通过开导棋棋,逐渐了解了她的心事,这才发现,她就是模仿小颖的那个姑娘。在小颖拒绝上学之后,棋棋多次去小颖家探望,但对方拒绝与她见面,这让棋棋非常失落,无所适从。在面对班里的同学、朋友的时候,她感到不知所措,无法应对,仿佛那个连接着她人际关系的纽带突然断裂开了。此后,棋棋尝试模仿另外一个跟她走得近的女孩,但对方很快发现了这件事而疏远了她。棋棋又尝试模仿班里另外几个女孩,试图通过模仿别人的行为走进他人的社交圈,都没有成功。而她的这些行为,却遭受到班里同学的厌恶,大家私下商量好了,谁都不理她。
听黄老师说到此处,我不禁纳闷了,我问黄老师:“她为什么一定要模仿其他人呢?”
“因为一句话。”黄老师皱着眉道,“这孩子的爸爸,据说性格非常胆小内向,用希波克拉底的□□学说来概括,属于黑胆汁分泌过多的‘抑郁质’吧,神经活动不兴奋那种。她的父母因为夫妻关系不合,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离婚了。离婚之后,她妈一个人带孩子,发现这孩子很多地方特别像前夫。嗨,孩子像老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吧?遗传基因问题,怪不到孩子头上去。但她妈妈对此很不满意,不希望自己的小孩长大之后和前夫一样胆小懦弱又敏感,所以这孩子打小从她妈妈那里听得最多的话就是,你看谁谁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好,不像你怎么怎么不好,‘你要跟人家多学学,别将来跟你爸爸一样’。这话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妈妈不喜欢爸爸,所以两人离婚了。要是妈妈不喜欢自己,会不会不要自己?孩子乖巧,听话啊,妈妈说要学别人她就学。学好了妈妈一表扬,正强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世界上这么多人,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优点,谁都比自己好,妈妈没跟她说该向谁学习啊,那不就每换一个地方打回原形,然后就近取材吗?”
黄老师说着,重重叹了一口气。
“这孩子不模仿别人就不知道该怎么过了,学来学去,学到了最后,反倒弄丢掉了自己。”
到了单位,我坐在大办公室里,一面吃早餐一面把公交车上遇到那对“双胞胎”的事讲给陈莹听。陈莹听后,双肩一颤,掩着嘴巴道:“仔细想想,怎么觉得有点恐怖?”
“是么?”我歪头,大口嚼着糯米饭,将吸管使劲戳进酸奶瓶里,“其实当时我也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总之,特别扭。那俩小孩其实长得不像,但说话的时候,面部的表情和神态,就像是同一个人。”
旁边的刘松听了我和陈莹的闲聊,不以为意地笑了笑,说:“这有什么?你们女孩子之间,不就喜欢互相模仿吗?什么衣服啊、发型啊、饰品啊,就连找男朋友都喜欢找一样的,这叫什么来着……哦,对了,好闺蜜!”
刘松这话打击面有点广,我跟陈莹一听他那歧视妇女的语调,同仇敌忾地白了刘松一眼:“闺蜜怎么了?好好端端一个词儿,你别瞎糟蹋,你懂个屁!”
“是、是、是,我不懂,你们女人的心思,谁敢懂啊……”刘松笑着,忙不迭摆手,接着他愣了一下,似乎突然想起个什么事儿,随后扭头对我道:“对了,刘姐,我记得以前有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初中生女生,专门模仿同学,吓得被模仿的那个接近精神失常,她后来她自己又自杀……反正事情挺复杂的。你要是感兴趣,去翻下老档案,那个被模仿的孩子拒绝上学,家长找黄老师做的咨询。”
刘松说的这件事儿,我并没有什么印象。吃完早餐后,大家都忙着做事,也就把这个话题抛之脑后了。等了下午四五点,该忙的忙完了,我坐在电脑前,又想起这一茬,于是登录档案管理系统,查了一下刘松说的这个案例相关记录资料。
2007年6月,一位张姓家长找到了黄老师,咨询有关儿童叛逆厌学的问题。张女士称,她的14岁的女儿小颖已经一个月没有去学校上课了。家长骂也骂了、打也打了,但孩子就是不去学校。孩子的父亲为此十分恼怒,想要强行把孩子扭送到学校去,但孩子的反抗十分激烈,死死抓住房门、咬她爸爸的手、满地打滚、尖叫、用头撞门甚至在哭叫中晕厥过去。黄老师对家长说,孩子用如此极端的行为反抗、不肯去学校,说明她在学校肯定遭遇过让她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必须先弄清楚是什么导致她抗拒学校,一味地打骂她,非但不起作用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反效果。家长说,是的,这个他们自己也检讨了,但孩子拒绝上学的原因实在是令他们无法理解。
张女士说,她与丈夫是机械厂的普通职工,都属于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女儿小颖性格像父母,活泼开朗。小颖自小就跟职工家属院里的一群小伙伴一块玩着长大,小学读的厂办小学,初中是按片区分配,班上很多同学跟小颖早就相熟,上学放学总是好几个人一块儿走。小颖在学校学习成绩虽然不拔尖,但也不算落后,排班里十一二名。从前并没有厌学、排斥学校的情况。所以张女士完全无法理解,女儿为什么突然不肯上学。
“小颖有没有跟你们讲过,她在学校遇到过什么让她不愉快的事情?”黄老师问。
张女士皱眉回忆了一会,说:“有啊,还挺多的,这孩子话特别多,每天放学回来都爱拉着我讲,说坐她后排的男生不爱卫生挖鼻屎弹她,谁特别财迷、小气,谁装模作样很讨厌,老师表扬谁没有表扬她……哎呀,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黄老师问:“在她表现出抗拒上学之前,她有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举止?”
张女士想了一会儿说有,不过事情发生得比较早。
“去年12月份,他们老师打电话让我去学校,说小颖在学校里惹事了。她欺负同班的一位女同学,把对方拉进女厕所,浇了一桶凉水,还打了人家十多个耳光。当时可是冬天啊,那孩子浑身衣服全部湿透,脸也被打得有点儿红肿。当时对方的家长也在,非常愤怒。对方家长当着我的面跟小颖说,‘我听棋棋说,你和她是朋友啊。她把你当做朋友,你怎么能这么欺负她?如果我打你十几巴掌,你会不会痛?你是小孩,我不能跟你计较,但往后你再欺负别的孩子,我就打你妈妈,因为是她没把你教育好。’”
张女士说到此处,对黄老师解释道,他们家虽然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平时对孩子管教也是严格的,怎么都想不到小颖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当她听到对方家长的话,感觉就像被人打了十几巴掌,脸上火辣辣的。张女士先向对方家长郑重道歉,又拉着小颖让她道歉。没想到,小颖十分倔强,拒绝向那位同学道歉。这让张女士非常生气,也不顾地点场合,直接打了小颖几个耳刮子。回家之后,小颖爸爸知道了这件事,要求小颖写检查和道歉信,小颖发脾气拒绝,她爸爸又打了她一顿,最后小颖妥协了。
“那之后不久就是期末考,接着就放寒假了。小颖被她爸爸打了,也知错了,之后没有发生什么,这件事也就过去了。今年开学之后,大概过了一两个月,这孩子开始有点反常,平时放学回家话挺多的,突然就沉默寡言了,而且脾气暴躁,动辄就发火撒泼大哭大闹。为此她爸打了她好几次。五一过后,她不肯去学校上课,一开始是装病,被我们揭破后,她就开始撒泼。”
从家长的述说中,黄老师发现,在对小颖的教育方面,家长采取的主要办法就是打骂孩子。这样非但无非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拉远了亲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最亲近的人完全不理解自己的感受,如此,她自然也不会向父母讲述自己的烦恼。在跟家长做了分析之后,黄老师希望这位家长能带孩子本人过来做心理咨询。在第二次咨询时,黄老师见到了小颖。在黄老师问及小颖不肯去学校上学的缘故时,小颖说:“他们都在议论我。”
“他们,指的是谁?”黄老师问。
“班里的人,老师,还有别的班的人。”
黄老师问:“那些都是你认识的人吗?”
小颖回答:“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
“你认为他们在议论你些什么?”
“他们说我坏话。”
“你听到了他们说话的内容?”
当黄老师问到这个问题,小颖的情绪显得有些失控了。
“我不知道,但他们都在说我,他们全部都在讲我的坏话,老师在讲,同学讲,那些不认识我的人也都在讲。他们以为小声讲我就听不见了,我爸爸妈妈也讲,他们晚上关起门偷偷讲……”
黄老师:“你觉得他们不理解你的感受?是吗?”
此时,小颖的情绪已经非常激动了,她站起来,哭叫道:“理解个屁!他们什么都不知道!老师、还有那些人!他们都不知道,她什么都要学我,我的东西她都要,现在她满意了啊,装弱小,骗人同情,都是我的不对,她满意了啊!我的朋友,我的东西,全部都是她的了,她就高兴了啊!”
那一次咨询,因为小颖的情绪太过激动而中断。在后续的咨询过程中,黄老师逐渐了解到了让小颖内心痛苦不已、拒绝上学的原因。
2006年10月,刚进入初中的小颖,因为性格比较开朗,在班里很活跃,被老师安排与一位名叫棋棋的内向女孩同桌。据小颖说,棋棋是语文老师的侄女,调座位的时候,语文老师曾嘱咐小颖,多照顾性格内向的棋棋,帮助她在班上交到新朋友。对于老师的嘱咐,小颖非常上心,不论做什么都拉着棋棋和她一块儿。可是不久之后,小颖发现,棋棋做什么都会模仿自己。比如小颖买了包书纸,棋棋也会买一模一样的,小颖买了新笔袋,棋棋也买一样的,甚至于两个女孩去学校门口买奶茶,棋棋也会跟小颖买同样口味的。一开始小颖并不以为意,因为关系好的女生之间经常会这样,可棋棋模仿小颖的行为却越来越多,跟她穿一样的衣服、扎一样的发式、用相同的发饰,甚至连动作表情、说话的惯用语、口吻,都在模仿小颖。小颖心里隐隐感觉到一丝不快,逐渐地借故不与棋棋一块儿行动。
有一天,小颖跟在校外精品店看到一个会眨眼间头发能变色的洋娃娃挂件,她十分喜欢,但这个洋娃娃挂件是进口商品,价格很贵,一个要七八十块。小颖知道父母肯定不会买给自己,但她又很想要,于是在周末帮家附近的补习学校发宣传单,连发了两天,才赚够了钱。买到这个洋娃娃之后,小颖非常得意,在班上女同学之间大肆炫耀。可是第二天,棋棋的书包上也挂了一个相同的洋娃娃挂件。小颖知道后很生气,质问棋棋,为什么什么都学她。棋棋说,不是学她,而是自己也很喜欢这个东西。从那时候起,小颖非常讨厌棋棋。可棋棋对小颖却十分好,有什么好东西,总是会买一个一样的给小颖,缠着小颖一块儿玩。此后,每天放学,棋棋和其他一群朋友叫小颖一块儿走,但都被小颖拒绝。为了躲避棋棋的纠缠,小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朋友圈,每天单独行动。直到一个周五,棋棋约小颖放学后一块去自己家玩。小颖拒绝后,看见棋棋跑去对平时与自己玩得很好的朋友说:“小颖说她不去。”,其他几个孩子见状说:“她怎么搞的啊,最近这么不合群,她不去我们去!”随后,小颖爆发了。她将棋棋拉进女厕所,未待对方反应,就将厕所里一个水桶里的水全部泼在棋棋身上,拽住棋棋疯了一样地狂打耳刮子,直到其他同学将他们拉开。
这件事发生之后,小颖被学校停学反省了三天。当她再度回到学校,小颖觉得班上的同学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当时那位将棋棋嘱托给小颖的语文老师,曾在事发后的一节课后向小颖表示,对她非常失望。而另外几个与小颖从小一块玩大的伙伴也对她说:“以前都不知道,你这么凶。”在小颖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冷遇之后,只有棋棋还将她当做朋友。经常找她一块玩。但这些行为,在小颖看来都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她非常痛恨棋棋,也不再理会那些“背叛”了自己的朋友偶尔伸来的橄榄枝。她的这些行为,导致她在班上越来越不被人欢迎。被人孤立,或者说将自己孤立起来的小颖变得愈发敏感,总觉老师背着她在班上说了她的坏话、棋棋在朋友面前说了她的坏话,所有人都在说她的坏话。她无法忍受,不肯再去上学。可是就算在家里,有时看着父母窃窃私语,她认为一定是棋棋背着自己跟自己的父母说了什么,爸爸妈妈也“背叛”了她,在说她的坏话。晚上睡觉的时候,她也是心烦意乱,总觉得耳边有很多人悉悉索索,在悄悄说她坏话。
从咨询记录中所描述的情况来看,小颖当时已经有点儿精神分裂的征兆了,所幸家长比较明智,及时寻求心理援助。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心理咨询,小颖逐渐调整好了心态重返校园。当然,重返校园的小颖,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恐怕在短时间内,很难以回复到从前的开朗活泼了。
看完小颖的咨询档案,已经快到下班的点儿了,我从办公桌前站了起来,深深吸口气,伸了个懒腰,然后对旁边的刘松说:“你讲那案例我看完了,那个叫棋棋的小姑娘,真让人觉得不舒服,才那么点儿大,心机倒是挺深的。还有他们那位语文老师,自己的家的孩子心理有问题、内向不合群,死皮赖脸地托付给另外一个孩子。哦,人小孩子要是做好了,摸摸头,乖;人孩子要是没做好,就说,我对你很失望。她以为她是谁啊!有这么给人当老师的吗?要是小颖她爹妈没送孩子做心理辅导,不听话,骂,不上学,打,最后得把孩子送进精神病院啊!我要是小颖爸妈,我得找到学校去,狠狠地……”
我话还没说完,忽然听见有人推门进来,道:“刘欣杨,你在这儿摩拳擦掌打算找谁的麻烦呀?”
我一听这温暖而又富有磁性的男低音,连忙换了张脸,满面是笑地转过头迎了上去:“我找谁麻烦都不会找您麻烦。吴老师,您去北京学习回来啦呀?有没有给我们带烤鸭呀~”
“就知道吃!”吴老师笑呵呵地走进门,将手里拎着的一个盒子放在桌上,“打电话叫他们都过来吧,烤鸭、炸鸭骨架还有咱们□□吃过的那家包子,还热乎着呢!”
我举起双手欢呼了一声,立马奔出门去喊人,之前的义愤填膺,早已荡然无存。在我的呼唤下,大办公室里很快就聚集了十来号人,其中就包括当时负责小颖咨询的□□琼老师。我们一边吃,一边继续说起这件事。黄老师道:“哎呀,那件事?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但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黄老师说着顿了顿,拿了张面皮儿,夹了几根大葱继续道:“小刘,你只看了小孩拒绝上学的那份咨询档案的对吧?如果只是这么一件事,我不会记这么久。咱们每天接触那么多人,走出咨询室那扇门,来访者说的那些事也就跟咱们没有关系了,根本不会去想。这件事之所以留给我这么深的印象,是因为在拒绝上学的孩子进行心理咨询的同一时期,模仿她的女孩子,也被家长带到我们这儿来了。”
“不是吧?”我听黄老师这么一说,不由皱眉道:“她连人家做心理咨询也要模仿啊?”
黄老师摇了摇头,说:“不是那么回事。”
2007年6月底7月初的一天,某校初中一年级的一位女学生在学校教学楼顶企图跳楼自杀,被110和消防的人给救下,由校方负责人和家长一块儿送到我们中心行心理干预。人送来的时候,一句话不说,不停地哭。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表示,这个孩子平时非常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导致她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全班同学的排挤。
当时黄老师就奇怪了,一个乖巧的孩子,可能行为性格内向、自卑而被人忽略,但不至于被全班的同学集体排斥在外吧?后来学校老师打电话回去问才了解到,班上同学排斥这个女孩的原因,是因为她专门模仿别人,有一个被她模仿的学生一个多月都没去学校上课了。所以班上就有人传言,这个女孩懂得某种巫术,会诅咒别人。于是,全班同学联合起来,谁也不理她,所有人都无视她。这个孩子的内心本来就脆弱敏感,想不通就爬楼顶去了。
“这个孩子就是棋棋?”我问。
黄老师说,是的,最初,她也没把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后来通过开导棋棋,逐渐了解了她的心事,这才发现,她就是模仿小颖的那个姑娘。在小颖拒绝上学之后,棋棋多次去小颖家探望,但对方拒绝与她见面,这让棋棋非常失落,无所适从。在面对班里的同学、朋友的时候,她感到不知所措,无法应对,仿佛那个连接着她人际关系的纽带突然断裂开了。此后,棋棋尝试模仿另外一个跟她走得近的女孩,但对方很快发现了这件事而疏远了她。棋棋又尝试模仿班里另外几个女孩,试图通过模仿别人的行为走进他人的社交圈,都没有成功。而她的这些行为,却遭受到班里同学的厌恶,大家私下商量好了,谁都不理她。
听黄老师说到此处,我不禁纳闷了,我问黄老师:“她为什么一定要模仿其他人呢?”
“因为一句话。”黄老师皱着眉道,“这孩子的爸爸,据说性格非常胆小内向,用希波克拉底的□□学说来概括,属于黑胆汁分泌过多的‘抑郁质’吧,神经活动不兴奋那种。她的父母因为夫妻关系不合,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离婚了。离婚之后,她妈一个人带孩子,发现这孩子很多地方特别像前夫。嗨,孩子像老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吧?遗传基因问题,怪不到孩子头上去。但她妈妈对此很不满意,不希望自己的小孩长大之后和前夫一样胆小懦弱又敏感,所以这孩子打小从她妈妈那里听得最多的话就是,你看谁谁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好,不像你怎么怎么不好,‘你要跟人家多学学,别将来跟你爸爸一样’。这话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妈妈不喜欢爸爸,所以两人离婚了。要是妈妈不喜欢自己,会不会不要自己?孩子乖巧,听话啊,妈妈说要学别人她就学。学好了妈妈一表扬,正强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世界上这么多人,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优点,谁都比自己好,妈妈没跟她说该向谁学习啊,那不就每换一个地方打回原形,然后就近取材吗?”
黄老师说着,重重叹了一口气。
“这孩子不模仿别人就不知道该怎么过了,学来学去,学到了最后,反倒弄丢掉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