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0七章 心与宇宙同体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超级程序》更多支持!吴为对自己曾经有过的奇异体验,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后来获得佛知,才知道那便是清净心,又遗憾没有进一步悟得心的虚空。已经过去了多少年以后,他总觉得搭建宗教与世俗相通桥梁之志未遂心愿。一天夜间,他正在读佛经,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读到心体字样,恍然大悟,忽然明白,心也有体,心可以理解成从我所坐的电脑桌到旁边电视机之间这个虚空,这个虚空清净无比,当然要把里面空气微尘的成分忽略掉。既然是虚空,它与屋子外面的宇宙虚空有什么区别?不过是隔着一堵屋墙而已。于是又想到心的虚空,是存在于我身体里的虚空,与我身体外面的宇宙虚空又有什么区别?亦不过是隔着我的*而已,这样就把心的虚空放大到漫无边际的宇宙虚空中。心性的虚空与宇宙的虚空本来就是同体,同是由虚空构成的。这样的理解一下子就把他过去的认识连接为一个整体。佛者清净,佛心清净,我心亦清净,佛心是虚空,我心亦虚空,佛心与我心原无分别,自己苦心想搭建的宗教与世俗相通的桥,其实只在自心中,所谓僧俗两界人为划分,原为一体。证得清净自心即佛心,两界的分别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无所谓沟通的桥梁。
心亦有体,心若无体就是彻底不为人所感知,也就与人绝缘,不会为人所意识到。心若有体能够为眼耳鼻舌身感触到。又不会让人感觉难以认识把握。心有形又无形,有体亦无体。难怪神秀说心如明镜台,六祖慧能却道。明镜亦非台,各说心的有形与无形。心植根于人体。与眼耳鼻舌身相连,又为眼耳鼻舌身所拴束。心又是超越眼耳鼻舌身而有灵性。
他又想到与王为的那一番对话,是关于心如何放下的话题,当时,他只是提出,要想把心放下,存在着把心放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使王为受到启发。光想把心放下,却没想到把心放在什么地方啊,感觉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了一步。现在的吴为,悟出心与宇宙同体,同属于虚空,再回到放下心的问题上,这个问题顿时变得豁然开朗,为心选择安放的场所,如同选择安放宇宙的地方一样。
吴为继续读经悟经。心是观见,观见有形亦无形。观见也可以理解成看见。看见即是眼见又不是眼见。里面还有心见。看见是眼见又不限于眼见。眼见只限于目视所及范围,眼见所不及的便是心见。心见大大超过眼见。心明胜过眼见。心见如同亲眼所见,讲的就是此理。看见分出眼见心见。二者合一又有本质区别。眼见没有办法超越时空,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事情,眼见不及,却可以心见。眼见相同的事物心见却完全不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分别,抽象思维即是心见,形象思维便是眼见。六祖悟性太高,不识字是眼见不行,一听即明,是他的心见能力超凡脱俗。
人心真奇妙。人反而不知心为何物。人们只见物却看不到心性,看不到自性本体。观见无自体。并没有脱离万物而自存的心性本体,也不是从物象中剥离出来另有自身本性。物象本无观见。心性有形又无形。心性若无形。人无从感知它的存在,它就会永远与人类绝缘。心性又是无形的,更难于认识把握。观见即心体。似有若无。悟出心体有形亦无形。心是无形的光体,神秀慧能偈语分别说的是心性的有形与无形。光体即是粒子体。心电脑电,心脑本是一体,皆有粒子组成。心心相印,心灵感应,说明心体由粒子组成,具有导电功能。经过这样一番复杂的心智活动,吴为长期形成的零星感悟忽然获得了质的飞跃,巨大无比的心体,无数粒子组成,难怪会生出那细数不尽的想法念头。心性能量巨大,会形成巨大的能量场。心体无限盈满于世界中,自体却如一粒尘埃,若存若亡。我心在我体,又不专属于我。
眼见亦是心见,眼见却掩盖了心见。眼见里面隐藏着心见。眼睛看到的东西,眼睛本身并不能识别,是心在识别,心识或者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就是心见。心可在一瞬明了一切,非眼力所能为。
心见即内心想象的景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灵体验:当自己放纵思绪处于自由联想状态时,浮现在脑海中的想法、念头、画面,相互之间虽然互不关联,呈现一种发散、跳跃状态,却大体与人的生活经历、生*验、生活追求、欣赏偏好有关,是生活之根潜在地控制着它们。就象藤蔓之根在控制着藤蔓的舒展一样,可以按照它们的不同习性,或匍匐前行,或攀援而上,或缠绕猗眷,从容和缓,不屈不挠,使它如女孩盛妆、美发如瀑、细密如织、长臂伸远,无论院落、田间、野地、山涧,不管平坦曲直还是嶙峋陡峭,任何东西任何处所,都可以成为它舒展铺排的舞台。这很象大家手笔,朴实无华,随手拈来,得心应手,随处感受,随处拾取,随意解读,融入笔端,却洋洋洒洒,精致散漫。
如同藤蔓攀附达到地形地貌舒展铺排一样,心性也依生活之根,有秩序地展示出它的意境,它的舒展铺排具有特定思想内涵、社会内容,当然也是可以由心性的主人记录、破译、解读和赋予;它也是人生足迹的采集和提纯,哲理的体悟,情感的凝聚,生命能量的蓄积;更是人生的梳理,人生意境的极致拓展,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的憧憬,成为生命力的另样宣泄和展示;它有回忆的真实,想象的虚幻,新奇的发现。欣赏的美景,心魄的震颤;它无边无际,纵横腾越。它比眼界宏伟壮观、瑰丽多彩,它比流星闪电更迅捷。可以包容天地万物,驰骋浩大的宇宙时空。
心性的无限,固然使**得到激发和释放,这样的激发和释放会使心性变得难以安稳。心性的安稳,需要一种沉重。崇高、道义、责任、荣誉,既是拴束心性的文明要素,又是使心性得到安稳的基石、定心丸。沉重与轻松,就是实现心性安稳的两个平衡点。通过两极平衡实现心性的安稳。过重,使心灵失去弹性和活力,由安稳走向死寂;过轻,则导致一种放纵。过重过轻都将造成心性失稳。心性的两极平衡需要艺术,施压加重不能推向极致,失去弹性使人难以忍受;也不能轻松变得难以收束。人生需要沉重带来的那种充盈和充溢的体验,那是在注入和蓄积生命的能量,在渴望的期待着生命活力的迸发和释放;也需要轻松的舒展和宣泄,品尝那种淋漓尽致的畅意;更需要在沉重和轻松两极之间的回旋调适,惟有这样才有可能赋予心性以艺术的魅力。
人类的心性。张显出神奇的特性,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虚无,是心性摆脱了拴束获得自由的状态。轻松以至于无,这种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什么都有的状态,是一种选择取舍自如的状态。心性,说小,小至容不下一人一事一物一念,被一种念头想法牢牢占据仿佛扎下根锁定一般,对其他人、事、物、念产生极强的排斥力。说大,容得下人间事人间人人间情人间理。其大简直要用整个宇宙去称量衡量。心小,俗称小心眼。小心眼不是坏心眼但却极容易坏事;心大,固然有助于成就大事。但也容易忽视细节功亏一篑,酿就终身遗憾。心量有如此大的伸缩性,关键在想。心量的狭小令人感到悲哀,心量的宏大使人荣幸。心性的狭小任何东西也填充不进去,心性的宏大任何东西填充进去也填充不满。心性的宏大,滋生出天地心、
吴为反省自己曾经有过的那场奇异经历。他说,他正在思考如何使人心安,忽然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势利心,想攀附权势之心,意识到任何权势其实都是不牢靠的,是转瞬即逝的,不必为它的有无患得患失。如娇妹所言,人恰如一叶扁舟,风雨飘摇,患得患失,世人便常以结交有权有势为心安依靠。世人以为有权势的人为自己说句话够自己干几年甚至一辈子的,至少引以为依靠,获得安全感。却渐渐发现势利人并无常势利,势利不常有,转瞬即无,于是心生厌离势利之意。由此断除依傍势利之念,靠势利靠不住唯有靠自己。
佛教讲的无常,想寄托于任何外在的权势来安心,只是枉然,只能使自己陷入飘摇境地,感受着又极难找到使自己心安的场所,恰在此刻,一种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清楚的灵异现象出现了,内心中仿佛被什么东西忽然照亮一样,大脑中感觉轰的一下,感到的是进入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极度喜悦安宁祥和境界,人间任何喜悦快乐与之相比都会逊色,随即感到摆脱了外在人生目标的缠绕困扰拴束,心灵获得了舒展的自由。
对吴为来说,这种奇异的体验,虽然只是出现一瞬间,却整个改变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态度,内心中感觉有了一种显著的净化和提升,自己再活下去已经别无所求,再活下去就是多做一些济世救人的事情。这种奇异的体验,帮助他认识到人生各种遭际命运都是教化人生的机缘,意识到感通万事万物性理的重要。
从此仿佛受到超级智慧点化一样,无论遇到何种事情,都可以贯穿透达,心灵再无阻滞之感。吴为意识到,人的内心,有一种深度需要,而这种需要恰恰又只能由内心生成的感受体验得到满足。求解心灵安稳的密码原来就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之中。外在的目标只是成为满足内心深度需求的手段工具,它们不再成为拴束自己心灵的枷锁。这种体验出现后,我依然在不断反思它的意义,它神奇地消解转化了长期存在的为道与为人的双为意念,他存在着的那种很强烈的执著心,被一种济世救人的意念取代了,仿佛使自己达到了心灵归宿的那种感觉,意想不到的进入到一种宁静安详的境界。
他达到了那种意境,心灵找到了安放的场所,却不知如何帮助他人达到这样意境的途径。时下传授成功之术、心安之道可谓文山书海。根据世人经验,成功之术易学,心安之道难觅。成功之术属于方法知识类的层面,过去我就曾经把知识分成不同等级,相应地把人分成高贵低贱。如今思考心安之所,找到心安之所不属于知识,你即使告诉某个人如何才能心安,可他就是不去那样想,就是难以心安,知识在寻求心安之所的问题上是无效的。如何安放心灵完全属于智慧。
通过悟佛,帮助他找到了答案。心和宇宙同体,同是虚空。想为心找到安放的场所,如同想为宇宙找到安放的场所一般。心是无形与有形的同一。吴为当初把心安之所放到济世救人上面,济世救人也是浩大无边,是有形质又无形质,无边无际浩浩荡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不可琢磨又可以琢磨,心就安放在这样的场所中,无边无际又落实到日用常行。条分缕析,再联想起与王为谈论的心如何安放的话题,至此,通过读经悟佛,使他来到了与佛祖智慧最为接近的所在,把心不是放在房子、车或者其他什么有限的存在,而是安放在济世救人这样浩淼无边之上,惟有如此放法才最为适合心性。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再恰当不过的反映了心性的特征,眼睛只不过展示心性的一角。目力所及的范围所表现的心体还是太有限了。六识中最能接近心体的是意识,意境无限才最为接近心性本体。证悟心性又离不开体,是发生在我自体内的感悟,属我的,离不开身识。六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证悟心性做出贡献。
吴为继续想象道,心性的开悟有什么意义?一是心性原本清澈无比;二是本无纠结烦恼;三是为心寻找安放的场所,如同为宇宙找寻安放的场所一般,是愚见妄见,心性是自在自安;四是心性太奇妙,堪与宇宙比美;五是心清净了,如同大地,播撒种子,生长繁衍植入各种良善观念;六是佛心人心一体,心本清净,两界划分乃人为划定,原无分别,两界沟通无需什么桥,原本在心中,既然在心中,心本相同,所谓搭桥之念也是妄念。无所谓桥。如同佛说,佛法也是世间法,原无分别。
关于心性的知识,属于万能型知识。心是万有万能的。爱因斯坦说,光线经过太阳表面会弯曲,他是根据物理引力断定,光是由粒子组成。我们得知虽远隔上亿公里,却如同亲眼所见一般。爱因斯坦的心可以到达那里,我们的心也可以到达那里。人心同体。
心寓于人体又不限于人体,却造成错觉偏见,又有人体器官,生出六识,产生一系列利己的观念。心,原本最容易让人明白的,却因六识反而最不容易让人明了。佛陀是开发人体心性宝藏的超级大师。
心根在人体,必为人体所限,要靠证悟。悟得心性,受用无穷。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的小说《超级程序》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未完待续)
心亦有体,心若无体就是彻底不为人所感知,也就与人绝缘,不会为人所意识到。心若有体能够为眼耳鼻舌身感触到。又不会让人感觉难以认识把握。心有形又无形,有体亦无体。难怪神秀说心如明镜台,六祖慧能却道。明镜亦非台,各说心的有形与无形。心植根于人体。与眼耳鼻舌身相连,又为眼耳鼻舌身所拴束。心又是超越眼耳鼻舌身而有灵性。
他又想到与王为的那一番对话,是关于心如何放下的话题,当时,他只是提出,要想把心放下,存在着把心放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使王为受到启发。光想把心放下,却没想到把心放在什么地方啊,感觉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了一步。现在的吴为,悟出心与宇宙同体,同属于虚空,再回到放下心的问题上,这个问题顿时变得豁然开朗,为心选择安放的场所,如同选择安放宇宙的地方一样。
吴为继续读经悟经。心是观见,观见有形亦无形。观见也可以理解成看见。看见即是眼见又不是眼见。里面还有心见。看见是眼见又不限于眼见。眼见只限于目视所及范围,眼见所不及的便是心见。心见大大超过眼见。心明胜过眼见。心见如同亲眼所见,讲的就是此理。看见分出眼见心见。二者合一又有本质区别。眼见没有办法超越时空,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事情,眼见不及,却可以心见。眼见相同的事物心见却完全不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分别,抽象思维即是心见,形象思维便是眼见。六祖悟性太高,不识字是眼见不行,一听即明,是他的心见能力超凡脱俗。
人心真奇妙。人反而不知心为何物。人们只见物却看不到心性,看不到自性本体。观见无自体。并没有脱离万物而自存的心性本体,也不是从物象中剥离出来另有自身本性。物象本无观见。心性有形又无形。心性若无形。人无从感知它的存在,它就会永远与人类绝缘。心性又是无形的,更难于认识把握。观见即心体。似有若无。悟出心体有形亦无形。心是无形的光体,神秀慧能偈语分别说的是心性的有形与无形。光体即是粒子体。心电脑电,心脑本是一体,皆有粒子组成。心心相印,心灵感应,说明心体由粒子组成,具有导电功能。经过这样一番复杂的心智活动,吴为长期形成的零星感悟忽然获得了质的飞跃,巨大无比的心体,无数粒子组成,难怪会生出那细数不尽的想法念头。心性能量巨大,会形成巨大的能量场。心体无限盈满于世界中,自体却如一粒尘埃,若存若亡。我心在我体,又不专属于我。
眼见亦是心见,眼见却掩盖了心见。眼见里面隐藏着心见。眼睛看到的东西,眼睛本身并不能识别,是心在识别,心识或者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就是心见。心可在一瞬明了一切,非眼力所能为。
心见即内心想象的景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灵体验:当自己放纵思绪处于自由联想状态时,浮现在脑海中的想法、念头、画面,相互之间虽然互不关联,呈现一种发散、跳跃状态,却大体与人的生活经历、生*验、生活追求、欣赏偏好有关,是生活之根潜在地控制着它们。就象藤蔓之根在控制着藤蔓的舒展一样,可以按照它们的不同习性,或匍匐前行,或攀援而上,或缠绕猗眷,从容和缓,不屈不挠,使它如女孩盛妆、美发如瀑、细密如织、长臂伸远,无论院落、田间、野地、山涧,不管平坦曲直还是嶙峋陡峭,任何东西任何处所,都可以成为它舒展铺排的舞台。这很象大家手笔,朴实无华,随手拈来,得心应手,随处感受,随处拾取,随意解读,融入笔端,却洋洋洒洒,精致散漫。
如同藤蔓攀附达到地形地貌舒展铺排一样,心性也依生活之根,有秩序地展示出它的意境,它的舒展铺排具有特定思想内涵、社会内容,当然也是可以由心性的主人记录、破译、解读和赋予;它也是人生足迹的采集和提纯,哲理的体悟,情感的凝聚,生命能量的蓄积;更是人生的梳理,人生意境的极致拓展,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的憧憬,成为生命力的另样宣泄和展示;它有回忆的真实,想象的虚幻,新奇的发现。欣赏的美景,心魄的震颤;它无边无际,纵横腾越。它比眼界宏伟壮观、瑰丽多彩,它比流星闪电更迅捷。可以包容天地万物,驰骋浩大的宇宙时空。
心性的无限,固然使**得到激发和释放,这样的激发和释放会使心性变得难以安稳。心性的安稳,需要一种沉重。崇高、道义、责任、荣誉,既是拴束心性的文明要素,又是使心性得到安稳的基石、定心丸。沉重与轻松,就是实现心性安稳的两个平衡点。通过两极平衡实现心性的安稳。过重,使心灵失去弹性和活力,由安稳走向死寂;过轻,则导致一种放纵。过重过轻都将造成心性失稳。心性的两极平衡需要艺术,施压加重不能推向极致,失去弹性使人难以忍受;也不能轻松变得难以收束。人生需要沉重带来的那种充盈和充溢的体验,那是在注入和蓄积生命的能量,在渴望的期待着生命活力的迸发和释放;也需要轻松的舒展和宣泄,品尝那种淋漓尽致的畅意;更需要在沉重和轻松两极之间的回旋调适,惟有这样才有可能赋予心性以艺术的魅力。
人类的心性。张显出神奇的特性,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虚无,是心性摆脱了拴束获得自由的状态。轻松以至于无,这种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什么都有的状态,是一种选择取舍自如的状态。心性,说小,小至容不下一人一事一物一念,被一种念头想法牢牢占据仿佛扎下根锁定一般,对其他人、事、物、念产生极强的排斥力。说大,容得下人间事人间人人间情人间理。其大简直要用整个宇宙去称量衡量。心小,俗称小心眼。小心眼不是坏心眼但却极容易坏事;心大,固然有助于成就大事。但也容易忽视细节功亏一篑,酿就终身遗憾。心量有如此大的伸缩性,关键在想。心量的狭小令人感到悲哀,心量的宏大使人荣幸。心性的狭小任何东西也填充不进去,心性的宏大任何东西填充进去也填充不满。心性的宏大,滋生出天地心、
吴为反省自己曾经有过的那场奇异经历。他说,他正在思考如何使人心安,忽然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势利心,想攀附权势之心,意识到任何权势其实都是不牢靠的,是转瞬即逝的,不必为它的有无患得患失。如娇妹所言,人恰如一叶扁舟,风雨飘摇,患得患失,世人便常以结交有权有势为心安依靠。世人以为有权势的人为自己说句话够自己干几年甚至一辈子的,至少引以为依靠,获得安全感。却渐渐发现势利人并无常势利,势利不常有,转瞬即无,于是心生厌离势利之意。由此断除依傍势利之念,靠势利靠不住唯有靠自己。
佛教讲的无常,想寄托于任何外在的权势来安心,只是枉然,只能使自己陷入飘摇境地,感受着又极难找到使自己心安的场所,恰在此刻,一种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清楚的灵异现象出现了,内心中仿佛被什么东西忽然照亮一样,大脑中感觉轰的一下,感到的是进入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极度喜悦安宁祥和境界,人间任何喜悦快乐与之相比都会逊色,随即感到摆脱了外在人生目标的缠绕困扰拴束,心灵获得了舒展的自由。
对吴为来说,这种奇异的体验,虽然只是出现一瞬间,却整个改变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态度,内心中感觉有了一种显著的净化和提升,自己再活下去已经别无所求,再活下去就是多做一些济世救人的事情。这种奇异的体验,帮助他认识到人生各种遭际命运都是教化人生的机缘,意识到感通万事万物性理的重要。
从此仿佛受到超级智慧点化一样,无论遇到何种事情,都可以贯穿透达,心灵再无阻滞之感。吴为意识到,人的内心,有一种深度需要,而这种需要恰恰又只能由内心生成的感受体验得到满足。求解心灵安稳的密码原来就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之中。外在的目标只是成为满足内心深度需求的手段工具,它们不再成为拴束自己心灵的枷锁。这种体验出现后,我依然在不断反思它的意义,它神奇地消解转化了长期存在的为道与为人的双为意念,他存在着的那种很强烈的执著心,被一种济世救人的意念取代了,仿佛使自己达到了心灵归宿的那种感觉,意想不到的进入到一种宁静安详的境界。
他达到了那种意境,心灵找到了安放的场所,却不知如何帮助他人达到这样意境的途径。时下传授成功之术、心安之道可谓文山书海。根据世人经验,成功之术易学,心安之道难觅。成功之术属于方法知识类的层面,过去我就曾经把知识分成不同等级,相应地把人分成高贵低贱。如今思考心安之所,找到心安之所不属于知识,你即使告诉某个人如何才能心安,可他就是不去那样想,就是难以心安,知识在寻求心安之所的问题上是无效的。如何安放心灵完全属于智慧。
通过悟佛,帮助他找到了答案。心和宇宙同体,同是虚空。想为心找到安放的场所,如同想为宇宙找到安放的场所一般。心是无形与有形的同一。吴为当初把心安之所放到济世救人上面,济世救人也是浩大无边,是有形质又无形质,无边无际浩浩荡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不可琢磨又可以琢磨,心就安放在这样的场所中,无边无际又落实到日用常行。条分缕析,再联想起与王为谈论的心如何安放的话题,至此,通过读经悟佛,使他来到了与佛祖智慧最为接近的所在,把心不是放在房子、车或者其他什么有限的存在,而是安放在济世救人这样浩淼无边之上,惟有如此放法才最为适合心性。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再恰当不过的反映了心性的特征,眼睛只不过展示心性的一角。目力所及的范围所表现的心体还是太有限了。六识中最能接近心体的是意识,意境无限才最为接近心性本体。证悟心性又离不开体,是发生在我自体内的感悟,属我的,离不开身识。六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证悟心性做出贡献。
吴为继续想象道,心性的开悟有什么意义?一是心性原本清澈无比;二是本无纠结烦恼;三是为心寻找安放的场所,如同为宇宙找寻安放的场所一般,是愚见妄见,心性是自在自安;四是心性太奇妙,堪与宇宙比美;五是心清净了,如同大地,播撒种子,生长繁衍植入各种良善观念;六是佛心人心一体,心本清净,两界划分乃人为划定,原无分别,两界沟通无需什么桥,原本在心中,既然在心中,心本相同,所谓搭桥之念也是妄念。无所谓桥。如同佛说,佛法也是世间法,原无分别。
关于心性的知识,属于万能型知识。心是万有万能的。爱因斯坦说,光线经过太阳表面会弯曲,他是根据物理引力断定,光是由粒子组成。我们得知虽远隔上亿公里,却如同亲眼所见一般。爱因斯坦的心可以到达那里,我们的心也可以到达那里。人心同体。
心寓于人体又不限于人体,却造成错觉偏见,又有人体器官,生出六识,产生一系列利己的观念。心,原本最容易让人明白的,却因六识反而最不容易让人明了。佛陀是开发人体心性宝藏的超级大师。
心根在人体,必为人体所限,要靠证悟。悟得心性,受用无穷。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的小说《超级程序》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未完待续)